非身大莫寻,日落隔天阴。
露柱侵云汉,井是丈三深。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诗词:《金刚随机无尽颂·庄严净土分第十》
译文:
在这无尽的颂赞中,庄严净土是第十部分。
除非是巨大的身躯,否则无法寻觅,当日太阳下落时,隔着阴云。
露水沾湿了柱子,渗入云层,宛如天河,而井则沉深三丈。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庄严净土的景象,以及人们对净土的向往和追求。诗中提到,只有身躯巨大的人才能找到净土,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净土仿佛隔在遥远的天空之后,只能通过想象和追求来感受其庄严的氛围。诗人通过描绘露水沾湿柱子、渗入云层的景象,表达了对净土的向往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庄严净土的向往和追求。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日落、阴云、露水等,将净土的庄严之感与自然界相结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通过诗中的对比手法,诗人突出了普通人对净土的渴望与无法触及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了诗意的内涵。整首诗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展示了宋代佛教诗歌的独特风貌。
笔端唤醒玉梅魂,满袖春风不见痕。未许卷帘新月上,却教烟雨恼黄昏。
老大何堪客,穷愁畧不醒。发因閒事白,眼为好山青。月下南飞鹊,风前自照萤。倚君如玉树,蒲柳愧雕零。
昔别是何处,相逢皆老夫。故人还寂寞,削迹共艰虞。自失论文友,空知卖酒垆。平生飞动意,见尔不能无。
重到巴陵秋正清,岳阳城下系孤舲。江湖万里水云阔,天地一凉河叹明。月出洞庭鱼婢舞,气蒸云梦雁奴腥。篙工又鼓潇湘花,渔笛渔榔上下鸣。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庄周梦为胡蝶,胡蝶不知庄周。当处出生随意,急流水上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