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元等平,摩尼一颗明。
非色非非色,了自本无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金刚随机无尽颂·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释印肃。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金刚随机无尽颂·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菩提元等平,摩尼一颗明。
非色非非色,了自本无名。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净化心灵、行善修行的主题。通过金刚随机无尽颂的形式,诗人表达了菩提智慧的本质和摩尼宝珠的明亮光芒,将世俗的色彩和名利的束缚摒弃,追求超越物质世界的真实自我。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第一句“菩提元等平,摩尼一颗明”表达了菩提的本质和摩尼宝珠的清晰光芒。菩提在佛教中代表觉悟和智慧,摩尼宝珠则象征着佛法的珍贵和光明。这两句诗以宝贵的佛教象征物来形容净化心灵的境界,使人们联想到纯净、明亮和智慧的境界。
第三句“非色非非色,了自本无名”通过对色彩的否定来强调远离世俗的束缚。色彩在佛教中代表着欲望、执着和痛苦。诗人表达了摆脱物质欲望的重要性,认识到真正的自我超越了名利的追逐和世俗的定义。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表达,传递了修行者追求内心净化、超越世俗束缚的精神追求。它思考了人生的本质和真实自我,引导读者去超越物质,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智慧。这种宁静和智慧的追求在佛教中被视为实现解脱和觉悟的关键。
项羽英雄犹不惧,可怜容得辟阳侯。
买宅犹难况买隣,一区判与九衢亲。那知万壑千岩性,不受高车驷马尘。
昏镜无好面,恶土无善禾。镜不但自昏,损人颜色多。地恶根不长,禾死其奈何。必欲识己真,擦镜除埃尘。必欲得善禾,易地勤耕耘。安得浪与儿,诵口而思身。
九陌朝臣满,三朝候鼓赊。远珂时接韵,攒炬偶成花。紫贝为高阙,黄龙建大牙。参差万戟合,左右八貂斜。羽扇纷朱槛,金炉隔翠华。微风传曙漏,晓日上春霞。环珮声重叠,蛮夷服等差。乐和天易感,山固寿无涯。渥泽千年圣,车书四海家。盛明多在位,谁得守蓬麻。
子推山上歌龙罢,定国门前结驷来。始睹元昆锵玉至,旋闻季子佩刀回。晴花处处因风起,御柳条条向日开。自有长筵欢不极,还将彩服咏南陔。
市廛余热恼,岩壑足清凉。水静鱼儿乐,风微桂子香。异邦人苦雨,故国雁啼霜。秋晚何多事?吟诗送客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