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上绝追寻,见境便生心。
踢倒净瓶了,沩山创佛林。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金刚随机无尽颂·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释印肃。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境上绝追寻,
见境便生心。
踢倒净瓶了,
沩山创佛林。
诗意:
这首诗词探讨了追求境界的主题,表达了境界的超越与觉醒。诗人通过境界的探索,发现了心灵的觉醒和新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境界的理解和追求。首句"境上绝追寻"表明了诗人不再追求外在的境界,而是意识到境界的真正价值在于内心的体验和领悟。接着的"见境便生心"表明当诗人触及到境界时,他的心灵得到了触动和唤醒,有了新的感悟和境界。
下半首的"踢倒净瓶了,沩山创佛林"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突破旧有桎梏、创造新的境界的过程。诗中的"净瓶"象征着旧有的束缚和限制,"踢倒"则表示诗人将其摒弃,不再受其约束。而"沩山创佛林"则表明诗人在新的境界中创造了一片新的境地,这里的"佛林"象征着智慧和境界的提升。
整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境界的领悟和追求。诗人通过突破束缚、触及心灵的觉醒,创造了新的境界,展示了人类对境界的不懈追求和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一夜春寒满下厅。独眠人起候明星。娟娟山月入疏棂。万古风云双短鬓,百年身世几长亭。浩歌聊且慰飘零。
新岭归来整一年,老夫心事只依然。何曾碍却家常饭,国史宏纲手自编。
束带真成屈壮图,宁思饱死叹侏儒。便拈手版还丞相,却觅芒鞋踏故庐。少日萦心但黄嬭,暮年使鬼勾青奴。他时有客来载酒,解道欲眠卿去无。
观化祇山顶,流睇古王城。万载池犹洁,千年苑尚清。仿佛影坚路,摧残广胁gJ.七宝仙台亡旧迹,四彩天花绝雨声。声华日以远,自恨生何晚。既伤火宅眩中门,还嗟宝渚迷长坂。步陟平郊望,心游七海上。扰扰三界溺邪津,浑浑万品亡真匠。唯有能仁独圆悟,廓尘静浪开玄路。创逢肌命
猎猎霜风不满旗,留连尊洒话襟期。纷纭蔬无穷事,惨淡江头欲别时。未必交枰无活着,只忧起死欠神医。疏顽我亦宣州客,倾耳囊封慰所思。
可惜惟兹夕,须臾即旧年。人间岁穷处,客馆夜分边。应逐银缸谢,聊凭玉漏延。晓风虽未至,残腊几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