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鸣并犬吠,皆标第一义。
幪头都不知,一体包天地。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金刚随机无尽颂·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禅宗的境界和思想,充满了深邃的意境和哲理。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驴鸣并犬吠,
皆标第一义。
幪头都不知,
一体包天地。
这首诗词通过驴鸣和犬吠两种声音来表达"第一义"的概念。驴鸣和犬吠是两种平凡的声音,它们代表了生活中琐碎的噪音和杂念。然而,在这首诗词中,它们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表达"第一义"的象征。
"第一义"是一种禅宗的概念,指的是本性、真实性或原初的本源。这里,驴鸣和犬吠作为声音的象征,表明了一种超越表象的境界。它们不再是普通的声音,而是具有深邃的意义和价值,代表了宇宙的本质和存在的真相。
诗词的后两句"幪头都不知,一体包天地"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境界。"幪头"指的是头巾,象征着个体的身份和界限。然而,在这首诗词中,幪头已经不再重要,因为诗人认识到一体的存在,即万物互为联系、共同存在的真相。整个宇宙都被包容在这种一体性之中,没有断裂和消失。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禅宗思想中的一种境界。通过驴鸣和犬吠这两种平凡的声音,诗人传达了超越表象的意义,表达了宇宙的统一和存在的真相。它呼应了禅宗追求觉悟和超越个体界限的思想,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儿女齁齁鼻息声,虚堂谁伴一先生?春寒夜静灯花落,数尽残更睡不成。
次吴江,小泊,夜饮僧窗惜别。邦人赵簿携小妓侑尊。连歌数阕,皆清真词。酒尽已四鼓。赋此词饯尹梅津。送客吴皋,正试霜夜冷,枫落长桥。望天不尽,背城渐杳,离亭黯黯,恨永迢迢。翠香零落红衣老,暮愁锁、残柳眉梢。念瘦腰、沈郎旧日,曾系兰桡。仙人凤咽琼箫,怅断魂送远,
一片清虚太极心,浮云流水世情轻。有生已作无生计,未死先求不死名。墓必预铭唐杜牧,诗能自輓晋渊明。岿然貌不随年老,留与斯文主夏盟。
润屋金多笑不居,却从象罔索玄珠。千年古镜心长静,万里飞云身自孤。空里结空空复有,梦中占梦梦元无。休将此语轻传泄,举世冥行少丈夫。
少学不为身,宿志固有在。虽然敢自必,用舍置度外。天初若相我,发迹造弘大。岂敢负所付,捐躯欲投会。宁知事大谬,举步得狼狈。我已无可言,堕甑难追悔。子虽仅自免,鸡肋安足赖。低回畏罪罟,黾俛敢言退。若人疑或使,为子得微罪。时哉归去来,共抱东坡耒。
晓色淡朦胧,园林白露浓。寒丛蛩响畔,秋屋叶声中。更老心犹壮,虽贫尊不空。浮生仗天理,不拟哭途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