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种性深,安可类圆心。
妄迷尘数业,三界自漂沉。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金刚随机无尽颂·一体同观分第十八》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深入探讨了众生的本性和修行的意义,表达了人类在尘世中迷失自己的境遇。
诗词的中文译文:
众生种性深,安可类圆心。
妄迷尘数业,三界自漂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金刚随机无尽颂为题,以佛教的智慧和禅宗的思想为背景,探索了众生的本性和修行的道路。诗词首句"众生种性深,安可类圆心"表达了众生的内在本性与佛性的深刻联系。它指出众生的本性本质上是一体的,与佛性是相通的,而不应该迷失于外在的表象和妄念之中。
诗词的第二句"妄迷尘数业,三界自漂沉"则揭示了众生在尘世中被欲望和迷惑所困扰,陷入无尽的轮回之中。"妄迷"指的是人们追逐世俗的名利和物质欲望,而忽略了内心的自我觉醒和修行。"尘数业"则暗示了人们在尘世中所执著的各种业力和世俗的沉沦。"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代表着人们所处的不同层次和境界,而这些境界都无法带来真正的解脱和幸福。
整首诗词通过对众生的深思熟虑,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束缚的意境。它呼唤人们要从迷惑中觉醒,超越物质欲望和世俗的沉沦,去寻找内心的真正解脱和平静。诗词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揭示了佛法的智慧和解脱的道路,对于追求内心安宁和超越世俗迷惑的人们而言,具有深远的启示和警示意义。
霜月亭亭时节,野溪开冰灼。故人信付江南,归也仗谁托。寒影低横,轻香暗度,疏篱幽院何在,秦楼朱阁。称帘幕。携酒共看,依依承醉更堪作。雅淡一种天然,如雪缀烟薄。肠断相逢,手拈嫩枝,追思浑似,那人浅妆梳掠。
春王正月,雪阵联翩下。我有春风怎生卖。忽扫残夜雨,推出朝阳,天地里,玉烛一枝无价。早春虚过了,尚有二分,是处春光好收买。也不违天性,不远人情,杨柳陌、临水夭桃亭榭。身子外、只要自家人,共酒后羲皇,花前偏霸。
愁别园林后夜春。
受业初参且半山,终须投换晚唐间。国风此去无多子,关捩挑来秪等闲。
庙社如今,谁复问、夏松殷柏。最苦是、二江涂脑,两淮流血。壮士气虹箕斗贯,征夫汗马兜鍪湿。问孙吴、黄石几编书,何曾识。青玉锁,黄金阙。车万乘,骓□匹。看长驱万里,直街燕北。禹地悉归龙虎掌,尧夫更展鹍鹏翼。指凌烟、去路复何忧,关山隔。
纳谏终无牾,无人久更明。恩波通四海,寿域载群生。异俗衣裳会,诸儒雅颂声。威灵空想象,盛德讵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