飕飕破屋小青裯客枕频年寄道周。
行止非人真可笑,穷通有命尚何愁。
春风旧垒双飞燕,宿雨新巢百拙鸠。
信是还家贫亦好,德人何处不天游。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号平斋,于潜(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授如皋簿。继中教官,调饶州教授。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后随崔至蜀,歷通判成都府,知龙州。理宗朝,召爲秘书郎,以言事忤史弥远,罢。弥远死,以礼部员外郎召,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忠。有《平斋文集》三十二卷。《咸淳临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传。 洪咨夔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刻《平斋文集》爲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语口号、帖子词等及从《诗渊》等书辑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这是一首宋代洪咨夔的诗词《谨和老人欲还故庐》。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飕飕破屋小青裯,客枕频年寄道周。
行止非人真可笑,穷通有命尚何愁。
春风旧垒双飞燕,宿雨新巢百拙鸠。
信是还家贫亦好,德人何处不天游。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老人即将回到他原本的贫困住所的情景。老人的屋子破烂不堪,只有一床破裹著被子。多年来,他在旅途中寄宿于朋友的家中。诗人认为老人的生活状态非常可笑,因为他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都是命运所决定的,不必担心。
诗人接着描述了春风吹过了老人曾经居住过的城垒,双燕在春风中飞翔,而百只笨拙的鸠鸟则在宿雨后筑巢。这景象反映了自然界的变迁和新旧交替。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观点,他相信老人将会回到原来贫穷的家中,但这并不是不好的事情,因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自由自在地天游。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思考和观察。诗人通过描绘老人的生活环境和态度,反映了对人生境遇的一种超然的态度。他认为贫穷与富有都是命运所决定的,没有必要过分忧虑。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事物的变迁和轮回。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德行高尚的人的赞美,认为他们无论身处何处都能自由地天游。
整体上,这首诗词通过对老人境遇的描绘,以及对自然景象和人生境遇的比较,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态和对德行高尚的赞美。
江行初见雪中梅,梅雨霏微棹始回。莫道无人肯相送,庐山犹自过湖来。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双虬挟泓玉,奥入百转湾。向无长公诗,草木今何颜。此山二百年,偃蹇客往还。长风驾余舟,老人急开关。逢迎欠高僧,喜有识面山。平生癖幽壑,便合茅三间。君命何敢留,归棹随赐还。惭愧和光翁,笑指青童鬟。
以送之。时正之被召淮阳堂上曾相对。笑把姚黄醉。十年离乱有深忧。白发萧萧同见、渚江秋。履声细听知何处。欲上星辰去。清寒初溢暮云收。更看碧天如水、月如流。
菊露晴黄,枫霜晚翠。重阳气候偏如此。异乡牢落怕登临,吾家落照飞云是。举扇尘低,脱巾风细。灵苗医得人憔悴。灯前点检欠谁人,惟有断鸿知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