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贤微子后,身贵毕公孙。
独弃斑衣养,空馀象服尊。
悲风缠挽铎,苦雾湿铭旛。
谁谓灵香验,何曾见反魂。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晋阳郡君挽词》是宋代诗人强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夫贤微子后,身贵毕公孙。
独弃斑衣养,空馀象服尊。
悲风缠挽铎,苦雾湿铭旛。
谁谓灵香验,何曾见反魂。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晋阳郡君的离别之情。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晋阳郡君的敬佩和惋惜之情,以及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的感受。诗人通过对君臣之间的关系和身份地位的描述,表达了对晋阳郡君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豪放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通过描绘晋阳郡君的境遇和离别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君臣之间羁绊的思考和对离别的痛惜之情。诗词表达了一种深情厚意,以及对晋阳郡君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诗词中的"贤微子后"和"身贵毕公孙"揭示了晋阳郡君的身份地位和才华,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赞美。"独弃斑衣养,空馀象服尊"则表达了晋阳郡君在离别之际的孤寂和无奈,以及对他高贵衣着的舍弃和对象服的怀念。
"悲风缠挽铎,苦雾湿铭旛"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伤和苦闷之情。诗词中的"灵香"和"反魂"则暗示了对晋阳郡君的怀念和对重逢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激情四溢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晋阳郡君的敬佩和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君臣之间羁绊和离别的思考。整首诗词充满了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痛惜,展现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和对晋阳郡君的深深留恋之情。
征衣浪自染京尘,骨相终寒不是清。大似有缘乘下泽,多应无分直承明。
偶献子虚登上第,却吟招隐忆中林。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
平常行一步,却不堕平常。尽道脚长短,谁知脚短长。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瓶钵绕禅衣,连宵宿翠微。树开巴水远,山晓蜀星稀。识遍中朝贵,多谙外学非。何当一传付,道侣愿知归。
铜壶滴漏初昼,高阁鸡鸣半空。催启五门金锁,犹垂三殿帘栊。阶前御柳摇绿,仗下宫花散红。鸳瓦数行晓日,鸾旗百尺春风。侍臣踏舞重拜,圣寿南山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