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新祠西郭外,野人吊古独来游。
阴阴画壁开冠剑,寂寂丝窠上璪旒。
势比龙盘犹在眼,事随鸿去不回头。
叶碑廊下无人看,欲去摩挲又少留。
刘克庄(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荫补将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录事。后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十二年监南岳庙。十七年知建阳县。以咏《落梅》诗得祸,闲废十年。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爲帅司参议官,二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寻罢。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着,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七年出知漳州。八年迁福建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权工部尚书、兼侍读,旋出知建宁府。五年因目疾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龙图阁学士。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生前曾自编文集,林希逸作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后由其季子山甫匯编爲《大全集》二百卷。事见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 刘克庄诗,一至十六卷以铁琴铜剑楼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爲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清赐砚斋《后村先生大全集》(简称砚本)、杨氏海源阁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简称后印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赐砚斋本爲底本,校以清冯氏{艹/广/卢}经阁旧藏抄本(简称冯本)、清卢氏抱经楼旧藏抄本(简称卢本)、翁同书校清秦氏石研斋抄本(简称秦本,凡採用翁氏朱笔校字,简称翁校)、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晋元帝庙》是宋代刘克庄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作者来到晋元帝庙的场景和内心的感受。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晋元帝庙,新建在郭外,
我是一个独自来此游玩的野人。
在阴阴的画壁上,揭示出冠剑的图案,
在寂寂的丝窠上方,悬挂着华丽的旒帜。
那冠剑的气势,仿佛龙盘在眼前,
而那发生的事情,却像鸿鸟一去不回头。
叶碑廊下没有人停留观看,
只有我想去触摸,又不敢多留。
诗词通过描绘晋元帝庙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作者以自己是一个“野人”自称,强调了自己与尘世的隔离和超然。诗中的晋元帝庙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地方,画壁上的冠剑和丝窠上的旒帜,彰显了古代帝王的威严和尊贵。作者通过对比自己的身份与这种庄严的环境,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
诗中的“冠剑”象征着权势和权力,而“龙盘”形容其气势磅礴。这种气势与作者的“野人”身份形成鲜明的对比,强调了世俗和超脱之间的矛盾。而“事随鸿去不回头”一句则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无法挽回的情绪,暗示了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逝去。
诗的最后两句“叶碑廊下无人看,欲去摩挲又少留”则凸显了诗人的孤寂和无法融入的心境。尽管诗人对于这座庙宇充满了好奇和敬畏之情,但他却感到自己无法与之产生真实的互动,只能在匆忙中触摸一下,又匆匆离去。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权势和世俗的疏离感,呈现了一种孤独和无法融入的心境。通过对庙宇景象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对于权力和事物流转的深思。这种思考与对庄严的景象的观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意,使读者也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高林败叶已飕飕,更有寒莎翠已收。若道神仙脱情累,如何独唱感庭秋。
乌驱兔迫一衰翁,始信浮生总是空。拈掇琴书终日事,依栖梅竹百年丛。无官不用忧三黜,安分何劳送五穷。咫尺上方钟鼓地,从师学佛便须躬。
何处消长日,慈恩精舍频。僧高容野客,树密绝嚣尘。闲上凌虚塔,相逢避暑人。却愁归去路,马迹并车轮。
自卷珠帘放燕归,六宫春尽乱红飞。从来艳色多倾国,愿得君王宠幸稀。
雪松仙客,箕山道士。来访思斋老子。思斋何处未归来,想只在、翠红乡里。风清月白,橙黄*紫。一巷笙歌纷起。良宵不遇负佳宾,都不念
百尺竿头褭褭身,足腾眼挂骇傍人。汉阴有叟君知否,抱瓮区区亦未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