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组归来道益光,坐看百物自炎凉。
卷帘堂上檀槽闹,送客林间桦烛香。
浅量已愁当酒怯,非才尤觉和诗忙。
何人贪佩黄金印,千柱耽耽锁北冈。
人间膏火正争光,每到藏春得暂凉。
多事始知田舍好,凶年偏觉野蔬香。
溪山胜画徒能说,来往如梭为底忙。
老去此身无处著,为翁载插万松冈。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景纯见和复次韵赠之二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解组归来道益光,
坐看百物自炎凉。
卷帘堂上檀槽闹,
送客林间桦烛香。
浅量已愁当酒怯,
非才尤觉和诗忙。
何人贪佩黄金印,
千柱耽耽锁北冈。
人间膏火正争光,
每到藏春得暂凉。
多事始知田舍好,
凶年偏觉野蔬香。
溪山胜画徒能说,
来往如梭为底忙。
老去此身无处著,
为翁载插万松冈。
诗词的中文译文:
解散组织归来,道路更加明亮,
坐看百物自然的兴衰。
卷起帘幕,室内的檀槽声喧闹,
送客到林间,桦木蜡烛的香气。
浅测已经忧心忡忡,对酒感到胆怯,
非常有才华,尤其觉得写诗忙碌。
有人贪图佩戴黄金的印章,
千柱山上的锁链束缚北方的冈陵。
人世间的竞争激烈,权位之火正在争光,
每到躲避春天的时刻才得到一丝凉爽。
经历了许多事情才知道田舍生活的美好,
在凶险的年景中,野蔬的香气尤为可贵。
溪山美景只能口头上形容,
来回匆匆忙忙,度日如织。
年老之时,无处可定居,
作为老者,扎根在万松冈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述作者的归来和对世事的观察为主题,展示了苏轼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首节写道作者解散组织后回归平常的生活,感到内心更加明亮,坐在一旁看着周围的一切自然变化,感叹百物的兴衰。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关注和感慨。
第二节写到室内的檀槽声喧闹,送客到林间,桦木蜡烛的香气。这里描绘了一幅生活的场景,展示了和谐宁静的氛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时刻的珍视。
接下来的几节,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才华的怀疑和写诗的忙碌感。他觉得自己的才华不足以应对愁苦,写诗也让他感到繁忙。这揭示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的自我怀疑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诗中还提到了贪图权势的人们,以及在凶险的年景中感受到野蔬香气的珍贵。这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最后两节,以溪山美景和忙碌的往来来总结,这首诗词《景纯见和复次韵赠之二首》通过描写归来和观察世事的场景,表达了苏轼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诗中展示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时刻的珍视,对自身才华的怀疑和文学创作的忙碌感,以及对权势和人性的观察。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对世界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微阴寒不力,破腊春暗动。林梢报梅白,水际闻鸟哢。羁鸿渐整翮,一一劳目送。应怜飞蓬客,犹作浣花梦。平生江淮间,裘马事豪纵。岂知老畏死,斋钵受蔬供。忍馋每自笑,小饮未敢痛。何以慰寂寥,卧听压春瓮。
有虞夫人哭虞后,淑女何事又伤离。竹上泪迹生不尽,寄哀云和五十丝。云和经奏钧天曲,乍听宝琴遥嗣续。三湘测测流急绿,秋夜露寒蜀帝飞。枫林月斜楚臣宿,更疑川宫日黄昏。暗携女手殷勤言,环佩玲珑有无间。终疑既远双悄悄,苍梧旧云岂难召,老猿心寒不可啸。目眄眄兮意蹉跎,
清风明月逐时新,天付幽人直万金。和得诗成无个事,来时可惜不携琴。
簿领无时了,登临亦快哉。楼危压城起,硖迮束江来。病瘴抛书帙,思乡泥酒杯。天寒水尽落,灩澦已崔嵬。
明月炤沧海,清辉盈此时。似规流素魄,持粉俪新姿。波泻沦河影,榆寒露鹊枝。与君同万里,无那独含思。
江上但知山色好,峰回始见寺门开。半空虚阁有云住,六月深松无暑来。病肺正思移枕簟,洗心兼得远尘埃。富春只尺烟涛外,时倚层霞望钓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