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意治功徙木,何心党祸扬尘。
报雠岂教行劫,作俑翻成害仁。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除徽州司户参军。三十二年,入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编类高宗圣政所兼勅令所检讨官。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累迁着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爲言者论罢。三年,起知处州。五年,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使归,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七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年召对,权礼部尚书。五年,拜参知政事,寻罢。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及《吴郡志》、《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范成大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简称明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简称黄本),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简称沈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荆公墓》
作者:范成大
朝代:宋代
中文译文:
本意治功徙木,
何心党祸扬尘。
报雠岂教行劫,
作俑翻成害仁。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荆公墓的景象,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社会风气的不满。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政治腐败和人心不古的强烈谴责。
赏析:
《荆公墓》是范成大的一首七绝诗,通过描绘荆公墓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痛心和愤慨之情。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权力腐败和道德沦丧的深刻反思。
首句"本意治功徙木",意思是原本的用心是治理国家、建功立业,但现在却只能被迁移到墓地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腐败的不满,暗示了得意功成的人最终却陷入了无尽的虚无和消逝。
第二句"何心党祸扬尘",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党派争斗所带来的祸害的愤怒。"党祸扬尘"形象地描绘了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危害,使得社会风气沉浸在矛盾和纷争中。
第三句"报雠岂教行劫",意味着为了报仇而采取行劫的行动,批评了以暴力手段对待复仇的行为。作者认为,对于社会问题和个人冤仇,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暴力来报复。
最后一句"作俑翻成害仁",暗示了那些原本是为了正义而行动的人最终变成了伤害他人的恶人。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道德沦丧的深刻忧虑和对于人性的失望。
总之,范成大通过《荆公墓》这首诗,以犀利而深刻的语言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于道德沦丧和社会腐败现象的强烈谴责,同时也呼吁人们要以善良和正义的态度对待社会问题。
半生鱼佩解黄金,泉石郊坰得趣深。幽兴发时闲副墨,俗尘捐处静观心。圣贤炉冶鎔声色,妙密工夫铿古今。遐想莲居驰梦远,不应轻易到瑶林。
西风吹起白头波,半夜扁舟掠岸过。不向长桥沽一醉,满天明月奈秋何!
宜春小苑。处处花开满。学得红妆红要浅。催上金车要看。君王曲宴瑶池。小舟掠水如飞。夺得锦标归去,匆匆不惜罗衣。
灵具醉,杳熙熙。灵将往,眇禗禗.愿明德,吐正词。烂遗光,流祯祺。
两朝西掖旧词臣,檗苦冰寒四十春。霜雪满头尘满袖,自惭重见玉堂人。
客来稚子出应门,洁洒虚庭屡汲深。西泽千塍连别岸,南山一带是家林。泉清野果浮苍玉,灯散灵峰见紫金。晚日已收凉气动,客归相送步松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