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荆公》

君臣一德盛熙宁,厌故趋新用六经。
但怪画图来郑侠,何期奏议出唐坰。
掌中大地山河舞,舌底中原草木腥。
养就祸胎身始去,依然锺阜向人青。

作者介绍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号平斋,于潜(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授如皋簿。继中教官,调饶州教授。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后随崔至蜀,歷通判成都府,知龙州。理宗朝,召爲秘书郎,以言事忤史弥远,罢。弥远死,以礼部员外郎召,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忠。有《平斋文集》三十二卷。《咸淳临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传。 洪咨夔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刻《平斋文集》爲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语口号、帖子词等及从《诗渊》等书辑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荆公》是宋代洪咨夔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君臣一德盛熙宁,
国家繁荣和谐,
厌弃旧俗,追求新用六经。
只可惜郑侠的画作,
意外地被拿去奏议唐坰。
他手中的画卷中,
山河大地跃然纸上,
他口中的言辞中,
中原的草木散发出香气。
他培养了祸胎的身份才得以离去,
然而他的钟阜依然向人们青睐。

诗意:
《荆公》这首诗词主要描绘了一个官员的故事。诗中的“君臣一德盛熙宁”表达了君臣之间合作的精神,使国家繁荣昌盛。诗人对于传统的厌倦和对新事物的追求体现了他的进取心和求新求变的态度。然而,郑侠的画作被奏议唐坰,这里可能指的是画作被误解或被他人占为己有,这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遗憾。诗中还描绘了郑侠画作中的山河大地和中原的草木,使人感受到画作的生动和真实。最后,诗人提到了祸胎的身份离去,但他的钟阜依然备受人们的青睐,这或许是对郑侠的赞美和对他成就的肯定。

赏析:
《荆公》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官员的经历和心态。诗中通过对君臣关系、新旧思想的对比以及画作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经历的思考。诗人对于新事物的追求和对旧俗的厌弃,表达了他积极进取、求新求变的精神。诗人通过描绘郑侠的画作,将山河大地和中原的草木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感受到画作的真实和美感。最后,诗人提到祸胎身份的离去和钟阜的青睐,传递出对郑侠的赞美和对他成就的肯定。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揭示了官员的心路历程和对艺术的热爱,给人以深思和启发。

  • 《送舒殿丞》

    紫盖亭亭秀荆渚,股分采水穿林莽。尚想当年老阿瞒,燕骑蛇予走先主。

  • 《赠萧少府》

    上德如流水,安仁道若山。闻君秉高节,而得奉清颜。鸿渐升仪羽,牛刀列下班。处腴能不润,居剧体常闲。去诈人无谄,除邪吏息奸。欲知清与洁,明月照澄湾。

  • 《赠吴太博二首》

    银兔频年滞使麾,曲台犹掌一王仪。四巡奏颂推严笔,千牍程书入汉帷。驷里飞觞酣玉液,天街叠鼓候金羁。前期侍从丹涂地,秘殿螟风拂翠緌。

  • 《误国权臣第三》

    苍生倚大臣,此风破南极。开边一何多,至死难塞责。

  • 《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宿觉庵》

    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庵基平地筑,碑记远人传。种竹初遮日,蔬岩只欠泉。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

  • 《还成都》

    匹马关山不自怜,归来巾几更萧然。剑门南北等为客,木偶东西聊听天。未省繁华宽旅思,可将奔走负流年。夜凉早梦秋风起,催上山阴万里船。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