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静观堂十偈》

静观打透两重关,无静无观总一般。
须信静时非境静,从知观处是心观。

作品评述

《静观堂十偈》是宋代诗人汪晫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静观打透两重关,
无静无观总一般。
须信静时非境静,
从知观处是心观。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修行的境界和智慧的觉醒。诗中的"静观"是指通过静止的观察来洞悉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作者通过"打透两重关"来形容达到静观的境界,意味着透彻地理解了外在的境况和内在的心境。诗词表明,只有在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观照的境界中,才能真正领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赏析:
这首诗词简洁明了,用四句表达出了深邃的哲理。首先,"静观打透两重关"这句话揭示了修行的关键。通过静观,我们可以超越表面的现象,洞察事物背后的真实,达到对世界的深刻理解。"静"指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平静,而"观"则是指洞察和觉察。通过这种静观,可以透彻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接下来的两句"无静无观总一般,须信静时非境静"表明了静观的本质。静观不仅仅是对外在环境的观察,更是对内心的觉知和超越。在静观的境界中,没有静,就没有观;没有观,也就没有静。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同时,诗人也提醒我们,静观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外在境况的静止,而是对内心的观照和洞悉。

最后一句"从知观处是心观"则是强调了内心的观照。只有通过内心的智慧和觉知,才能真正实现静观的境界。通过观照自己的心灵,我们可以超越表面的现象,洞悉内心的本质和真相。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内观的修行方法和境界,通过静观与内心的觉知,可以洞悉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进而达到智慧的觉醒。这种修行观念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中非常流行,对后世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清平乐》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元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蒙蒙。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 《端午感兴》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 《观梅》

    三杯暖寒酒,一榻竹亭前。为爱梅花月,终宵不肯眠。

  • 《田间杂咏(六首)》

    嘉树荫衡门,鸣鸠遍村墅。薄言农务兴,力作无男女。晨爨烟未起,驱牛理田圃。兹时若宴嬉,争得好禾黍?清晓闻雨过,春流涨溪渚。小儿学把犁,小女亦能杵。生理勿嫌微,浮荣非我取。

  • 《题从叔述灵岩山壁》

    换却世上心,独起山中情。露衣凉且鲜,云策高复轻。喜见夏日来,变为松景清。每将逍遥听,不厌飕飗声。远念尘末宗,未疏俗间名。桂枝妄举手,萍路空劳生。仰谢开净弦,相招时一鸣。

  • 《和郡守彭吏部按视湖亭凡二首》

    双虹倒影上瞻楹,碧水澄空一镜明。野草闲花无限趣,短藜幽榜不胜情。已知风月随人意,聊为湖山载酒行。却讶锦囊赓梦草,坐令诗兴绕寰瀛。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