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砖岂角成明镜,打坐如何作佛身。
静闹头头须认着,暑中冰冻雪中春。
郑清之(一一七六~一二五一),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鄞(今浙江宁波)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调峡州教授。十六年,除国子录。因参预史弥远拥立理宗谋,获信任,宝庆元年(一二二五)除起居郎。二年,权工部侍郎,进给事中。绍定元年(一二二八),签书枢密院事。三年,爲参知政事。六年弥远卒,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左丞相。三年,因天灾提举洞霄宫,家治小圃曰安晚,理宗亲书其匾。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復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九年,迁左丞相。十一年卒,年七十六,謚忠定。有《安晚堂集》六十卷,今残存六至十二七卷。事见《延祐四明志》卷五、《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丞相忠定郑公行状》,《宋史》卷四一四有传。 郑清之诗,《安晚堂集》七卷以汲古阁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江湖后集》中多出底本之诗,编爲第八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九卷。
《静极》是宋代诗人郑清之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对于修行和境界的思考和感悟。
诗人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磨砖岂角成明镜,打坐如何作佛身。”他用这两句诗来表达修行的艰辛和困难。磨砖成为明镜需要角角分明的努力,打坐成为佛身也需要苦心修持。这里的明镜和佛身象征着清净和完美的境界。
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观点:“静闹头头须认着,暑中冰冻雪中春。”这句诗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在喧嚣和浮躁的世界中,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我们都要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如同冰冻之中的春天一样。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修行的艰辛和修行者应当具备的心态。诗人通过描绘磨砖成镜和打坐成佛的困难,以及静闹对待世界的态度,表达了对于修行和境界的思考,并呼唤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这首诗的诗意深邃,给人以启示。它提醒我们在忙碌和喧嚣的生活中,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修行自己的心灵。只有在静极之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达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叔夜青山肯长往,不应石髓化山坚。君会箨龙才小发,恐君心未老伊川。
人孰不有母,鲜能报其恩。人孰不有弟,鲜能念同根。汉兴尺布谣,郑有誓泉言。所以忧世事,永叹鹡鴒原。缅怀宝善君,生子出孝门。幼习静室业,实为仁爱敦。百金买古宅,乃在清溪濆。堂前种荆树,堂北长慈萱。时从道园中,驾彼白鹤轩。再拜母膝下,殷勤问寒暄。季也一相接,怡然
早事太尉府,谬以才见论。身作邑中吏,日陪丞相尊。嵩山云外寺,伊水渡头来。泉味入香茗,松色开清樽。题诗人半醉,马上景已昏。归来属後乘,冠盖迎国门。悠悠失贫贱,苒苒历凉温。而今处穷僻,落莫思旧恩。终日自鲜适,终年长不言。已觉人事寡,惟闻鸡犬喧。东风有来信,满幅
豆粥能驱晚瘴寒,与公同味更同餐。安知天上养贤鼎,且作山中煮菜看。
古人惜墨如惜金,老融惜墨如惜命。濡毫洗尽始轻拂,意匠经营极深夐。人非求似韵自足,物已忘形影犹映。地蒸宿雾日未高,雨带寒烟山欲暝。中含太古不尽意,笔墨超然绝畦迳。画家安得论三尺,身世生缘俱堕甑。人言可望不可亲,夜半叩门宁复听。三生宿契谁得知,一见未言心已应。
橘绿与澄黄。今小春、已过重阳。晚来一霎霏微雨,单衣渐觉,西风冷也,无限情伤。孤馆最凄凉。天色儿、苦恁凄惶。离愁一枕灯残後,睡来不是,行行坐坐,月在迥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