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气四时均,何时不是春。
都将无事乐,变作有形身。
静把诗评物,闲将理告人。
虽然无鼓吹,此乐世难伦。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静乐吟》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和谐的四季,无时不是春天。
将无事而乐,变成实体的存在。
静静地品评着诗与物,闲散地向人们传达理念。
虽然没有鼓吹,但这种乐趣世间难以比拟。
诗意:
这首诗以和谐与宁静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诗中以四季春天的和谐为象征,表达了一种对和平、安宁、舒适的向往。诗人希望人们能够享受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将无事的状态转化为有形的存在,通过静谧的心境品评诗和物,以及闲散地向人们传达自己的理念。诗人认为,即使没有外在的宣传和吹嘘,这种乐趣仍然是无法被世人所比拟的。
赏析:
《静乐吟》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和谐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四季春天的和谐与人们的乐趣相结合,突出了作者对平凡生活的珍视。诗人通过静谧的心境来品评诗和物,并将自己的理念闲散地传达给他人,强调了内在的宁静与和谐的重要性。虽然没有外在的宣传和吹嘘,但这种乐趣却是无法被世人所比拟的,表达了作者对心灵平静和内心满足的追求。
整首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清新,表达了对和谐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让人们反思现代社会中忙碌与喧嚣的生活方式,呼吁人们在繁忙中寻找内心的静谧,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的瞬间,将诗意融入生活中去。这首诗词传达出一种深沉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两山相负为峰麓,流水重重注溪谷。游人上寻流水源,未觉崎岖病双足。山深下视云漫漫,径垂石底千屈盘。松林阴森白日静,忽惊人世如奔湍。客行不避苦寒出,僧定端居不下席。人生嗟与草木同,置身所在由初植。堂中白佛青髻鬟,气象冲淡非人间。坐令远客厌奔走,径欲筑室依空山。
剩种秫秔供靖节,要餐杞菊学天随。不知底事池塘梦,犹到边城月暗时。
清世文章日月悬,无才唯幸乐丰年。游山太室更少室,看水伊川又洛川。古有孟轲难语觉,时无颜子易为贤。读书每到天根处,长惧诸公问极玄。
堂上织流黄,堂前看月光。羞见天孙度,低头入洞房。
晋画唐吟老愈奇,堪嗟动转是风机。幸能栩栩形中去,何不蘧蘧梦里归。
幽趣无人会,云依远岫行。寒塘时拨刺,古木屡敲铿。壁壳拖涎钝,花飞度粉轻。山泉烹石鼎,孤啜不胜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