槎星烂照玉堂明,楼雪晴融白帝城。
鸥狎不知菱荡转,漫随瀼水泛春声。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
《惊雷聚雨》是宋代阳枋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
惊雷聚雨,
槎星烂照玉堂明。
楼雪晴融白帝城。
鸥狎不知菱荡转,
漫随瀼水泛春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色的画面,通过巧妙的描写和意象,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
诗意和赏析:
诗的第一句“惊雷聚雨”,表达了雷鸣和聚集的暴雨,暗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威严。接下来的两句“槎星烂照玉堂明,楼雪晴融白帝城”描绘了繁星照耀下的玉堂明亮和楼阁上飘洒的雪花,暗示了皑皑白雪和璀璨星光的壮丽景象。这里的“白帝城”指的是楚汉时期的白帝城,它在雪中显得格外美丽。
接下来的两句“鸥狎不知菱荡转,漫随瀼水泛春声”则描绘了鸥鸟在菱荡上自由嬉戏,以及春天水面上荡漾起的声音。这些描写表达了自然界的宁静和活力,给人以宁静、欢乐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对自然景象的感受和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赞美和敬畏之情。同时,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槎星烂照”、“楼雪晴融”等,使整首诗具有艺术感和韵律美。
总之,这首诗词《惊雷聚雨》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感悟,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赞美和敬畏之情,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和活力,给人以宁静、欢乐和生机勃勃的感受。
不知乃不愠,古人叹难能。我谓直易事,学道非干名。本无求知心,愠亦何从生。所以茅檐下,高枕曲吾肱。琴书坐中友,云山门外朋。肺腑欣有得,耳目谅无憎。顾同子扬子,白首太玄经。
妙年意气已横秋,不为身谋为国谋。斥去佞臣谈笑里,英名高压汉朱存。
城东老圃旧书生,紧闭柴门懒送迎。独袖篇诗与君别,相看白首不胜情。
君不见王绩非狂生,笔墨雪尽惟酒经。又不见志和非漫尉,江湖醉咏渔歌耳。文章得失两梦事,一醉从渠俱不理。人间自有行秘书,此翁聊为山泽儒。平生斟酌自饱满,宁复有欠宁有馀。可怜蹒跚挽不前,属车岂识从甘泉。不矜万卷腹空洞,渴梦只恐东溟乾。莫疑此翁拘器穷,此翁有用非哑
官居閴寂似僧居,坐卧行藏行自如。爽气逼人千亩竹,清风满室一床书。心游淡泊能调马,意绝贪求岂羡鱼。即此便同三径隐,未须投绂赋归欤。
澹澹沧海气,结成黄香才。幼龄思奋飞,弱冠游灵台。一鹗顾乔木,众禽不敢猜。一骥骋长衢,众兽不敢陪。遂得会风雨,感通如云雷。至矣小宗伯,确乎心不回。能令幽静人,声实喧九垓。却忆江南道,祖筵花里开。春风不能别,别罢空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