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净明院》

斋宿虚閒只净明,俗氛暂洗觉身轻。
半山云脚炊烟湿,一枕松声涧水鸣。
对语老禅真法器,译经新谛出僧檠。
归翻贝叶莲花颂,犹带招提月影清。

作者介绍

郑清之(一一七六~一二五一),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鄞(今浙江宁波)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调峡州教授。十六年,除国子录。因参预史弥远拥立理宗谋,获信任,宝庆元年(一二二五)除起居郎。二年,权工部侍郎,进给事中。绍定元年(一二二八),签书枢密院事。三年,爲参知政事。六年弥远卒,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左丞相。三年,因天灾提举洞霄宫,家治小圃曰安晚,理宗亲书其匾。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復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九年,迁左丞相。十一年卒,年七十六,謚忠定。有《安晚堂集》六十卷,今残存六至十二七卷。事见《延祐四明志》卷五、《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丞相忠定郑公行状》,《宋史》卷四一四有传。 郑清之诗,《安晚堂集》七卷以汲古阁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江湖后集》中多出底本之诗,编爲第八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九卷。

作品评述

《净明院》是宋代诗人郑清之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描绘净明院的景色和寺院生活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在寺院中寻找宁静和清净的心境。

诗词中的“斋宿虚閒只净明”描绘了诗人在净明院的寺院生活,寺院虚静,只有净明(寺名)一片安宁。这句诗意呼应了诗人内心对于清静和宁和的向往。

“俗氛暂洗觉身轻”表达了诗人身心得到净化的感受。在寺院中摆脱了尘世的纷扰,诗人感到身心轻松和解脱。

“半山云脚炊烟湿,一枕松声涧水鸣”通过描写寺院周围的山景和自然声音,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云雾缭绕的山脚下,炊烟袅袅升起,松树的声音和涧水的流淌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对语老禅真法器,译经新谛出僧檠”表达了诗人与老禅师的对话和修行的场景。禅师传授法义,诗人虔诚地倾听。寺院中的经书被翻译为新的解释,僧侣们努力修行。

“归翻贝叶莲花颂,犹带招提月影清”描绘了诗人归来后回忆起寺院生活的情景。诗人翻阅贝叶经书,回想起当时在寺院中吟颂莲花之美。最后一句表达了月光洒在清净的庭院之中,勾起了诗人对寺院的眷恋之情。

整首诗以寺院为背景,通过描写寺院的景色和寺院生活中的人物和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清净和宁静的向往。诗意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禅修修行的描绘,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俗、追求心灵净化的情感。这首诗词以简洁、清新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寺院生活的美好和内心的宁静。

  • 《山居诗》

    尘网休重织是非,冥心何不合玄微。庄周梦里多迷旨,惠子渔中少见机。拶路古松和冻折,盘空枯叶带霜飞。一言可达知音者,还得从吾此路归。

  • 《别郡后寄席中三兰(三妓并以兰为名)》

    淮淝两水不相通,隔岸临流望向东。千颗泪珠无寄处,一时弹与渡前风。

  • 《湖州歌九十八首》

    青天澹澹月荒荒,两岸淮田尽战场。宫女不眠开眼坐,更听人唱哭襄阳。

  • 《独居》

    深闭柴门长不出,功夫自课少闲时。翻音免问他人字,覆局何劳对手棋。生计如云无定所,穷愁似影每相随。到头归向青山是,尘路茫茫欲告谁。

  • 《远去亲侧浩然归心再用韵》

    指点西来海上峰,此间魑魅我能逢。果何所补身先老,岂不怀归意已浓。骐骥群中怜短褐,龙蛇窟里倚长松。一堂四相经行处,洒扫云烟觅旧踪。

  • 《沁园春》

    道本虚无,虚无生一,一二成三。更三生万物,物皆虚化,形形相授,物物交参。体体元虚,头头本一,未许常人取次谈。虚无妙,具形各相貌,虚里包含。虚中密意深探。致虚极、工夫问老聃。那虚寂湛然,无中究竟,虚无兼达,勘破瞿昙。象帝之先,威音那畔,清净虚无孰有儋。诸玄眷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