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溪滔滔向东注,长桥束之川后怒。
英风飒爽白昼昏,此是孝侯斩蛟处。
客船逆上帆下樯,何如悬水泝吕梁。
百稿攒石双橹健,进退咫尺千丈强。
我来偶值冻雨作,且近孝侯祠下泊。
平生忠孝侯所知,世途更似风波恶。
仇远(一二四七~?)(生年据本集卷六《纪事》诗注“淳祐丁未予始生”等推定),字仁近,号近村,又号山村民,学者称山村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度宗咸淳间以诗着,与同邑白珽合称仇白。元成宗大德九年(一三○五)爲溧阳学正,秩满归。享年七十余。有《金渊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均系官溧阳时所作。又有《兴观集》、《山村遗稿》,爲后人据手迹所裒集,清干隆时歙人项梦昶合辑爲《山村遗集》。事见清嘉庆《溧阳县志》卷九。 仇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金渊集》编爲一至六卷,《山村遗集》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荆溪桥》是宋代仇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荆溪奔流向东,长桥抑制住了它的湍怒。诗中展示了英勇飒爽的景象,白昼昏暗,仿佛见证了孝侯斩蛟的场景。客船逆流而上,帆下樯斜,与悬崖峭壁上的吕梁山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船上的双桨划动有力,进退自如,仿佛咫尺间就能攀登千丈高山。诗人来到这里,恰逢冻雨天,停船在孝侯祠下,表达了他对忠孝的敬仰之情。他认为自己一生忠孝,但面对世间的风波恶劣,感到身世如同飘荡在波涛之中。
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荆溪桥及其周围的景致,展示了自然界中的壮丽景色和人与自然的较量。通过写桥、水、山、船等元素,诗人表达了对英雄事迹的赞颂和对忠孝精神的崇敬。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荆溪的汹涌与长桥的巍峨相对照,突出了桥的压制力和稳健性。同时,通过描绘船只逆流而上,以及船桨的进退自如,表达了顽强拼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诗的结尾,诗人以自身的经历反衬了世事的艰难和复杂,表达了对忠孝精神的坚守。
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故的统一。同时,通过表达对忠孝精神的崇敬和对人生困境的思考,增添了诗词的思想内涵。这首诗词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檀槽一抹广陵春,定子初开睡脸新。却笑吃虚隋炀帝,破家亡国为何人。
人皆九日醉流霞,君汲山泉自煮茶。可是诗成无点俗,只应吟笔灿生花。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
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御园果子压枝繁。看看分摘无缘。团沙弄雪,劳心费手,不肯暂时圆。赛神旧愿心儿有,终了待、几时还。芍药梢头,红红白白,一种几千般。
书尝手校舆地图,上下千载铅黄朱。斯人魁磊岂假此,愿见克复东西都。胸中远略指诸掌,表里拄腹撑肠书。深知祸起取幽蓟,颇觉气王吞青徐。眼看僭伪忽亡灭,逆党未足劳诛锄。万方助顺事可卜,火运要是穹苍扶。兴衰拨乱戴真主,会扫氛祲开云衢。於今荆淮付诸将,控带川陕襟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