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登高泛玉户,击铜赓唱胶析辞。
如何偶作销魂别,又复重吟把菊诗。
上苑盍簪延景刻,北都投辖盛官仪。
烦君见想欢言者,可奈衡门绝贡綦。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幼以神童着称,真宗景德二年(一○○五)十五岁时即赐同进士出身,初授秘书省正字,久之,擢翰林学士。仁宗天圣三年(一○二五)迁枢密副使,明道元年(一○三二)除参知政事,康定元年(一○四○)进枢密使,庆历二年(一○四二)加同平章事。先后出知应天、江宁、河南府,以及亳、陈、颍、许、永兴等州军。至和元年(一○五四)以疾归东京。二年卒,年六十五。謚元献。晏殊原有集,久佚。清胡亦堂辑《元献遗文》一卷,仅存诗六首。劳格辑《元献遗补编》(简称补编)三卷,其中诗两卷。一九一七年南城李之鼎将两书校订,勒爲一编,后附《元献遗文增辑》一卷,收入宜秋馆刊本《宋人集乙编》中。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二《侍中晏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晏殊诗李氏刊本虽收辑最多,但凌乱丛杂。这次整理,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重新补辑、编次,定爲三卷。其得之于《会稽掇英总集》等宋人着作者,爲第一卷;得之于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叶志诜抄本爲底本)爲第二卷;得之于元、明、清诸人着作者凡十八首,与辑出零句,合爲第三卷。
《九日北郡登高见寄》是宋代晏殊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前日登高泛玉户,
击铜赓唱胶析辞。
如何偶作销魂别,
又复重吟把菊诗。
上苑盍簪延景刻,
北都投辖盛官仪。
烦君见想欢言者,
可奈衡门绝贡綦。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郡登高的情景,并寄托了他的情感。诗人在前一天登上山顶,欣赏着美景,感叹着人生短暂之时。他击打铜磬,唱出了离别之辞。他不禁问自己,如何能够偶然间写出如此销魂的别离之诗。然而,他又再次重复吟咏把菊的诗句。诗人提到了上苑和北都,暗示了他所处的高位和官职,但他却感到困扰,因为他的欢言和思念无法被贡献进献殿的门阀接受。
赏析:
《九日北郡登高见寄》通过描绘登高的场景和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晏殊对人生短暂和离别的思考。诗人在诗中运用了音韵的变化和对景物的描绘,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情感的复杂性。
诗的开头,诗人描述了自己前一天登高的情景,以及击打铜磬并唱出别离之辞的场景,展现了他对离别的感慨和对人生短暂的领悟。接着诗人反问自己如何能够在别离之际写出如此销魂的诗句,表达了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诗歌创作的思考。
诗的结尾,诗人提到了上苑和北都,暗示了他的高位和官职。然而,他却感到困扰,因为他的欢言和思念无法被贡献进献殿的门阀接受。这里反映了社会的局限和门阀制度的约束,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无法得到充分表达和认可。这种矛盾和困扰使诗人的情感更加复杂和深刻。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限制和个人的困扰。这使得诗歌具有了深远的意义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展现了晏殊作为宋代文人的才华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委命仇雠事可知,章华荆棘国人悲。恨公无寿如金石,不见秦婴系颈时。
莞海东头去路赊,独乘羸马到君家。十年梦里相寻处,依旧青山两岸花。
一官安敢问青膻,形影相看祗自怜。黄鹄已登清汉去,白鸥空占浅沙眠。杏花开遍芜城雨,柳色浑铺瓜渚烟。老眼生疏堪自笑,浪惊风物向淮天。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买得幽山属汉阳,槿篱疏处种桄榔。唯有猕猴来往熟,弄人抛果满书堂。
等閒客里捧茶瓯,说到人间第一流。圯上遗编今在否,异时来问赤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