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霰维集,南方见未曾。
马寒添瑟缩,我瘦益崚嶒。
穷相有如此,昔人谁似能。
树深鸦屡落,滩远雁相譍。
赵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爲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爲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着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干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永乐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十七卷。
《九日晦日雨忽杂霰》是宋代诗人赵蕃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九月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季节的感慨和自身的思考。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九月的晦日,雨中夹杂着雪花飘落,
南方的人们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
马匹因寒冷而颤抖着,我也因为瘦弱而更感寒冷。
贫穷的样子如此,昔日的伟人又有谁能相比呢?
树林深处乌鸦频繁地落下,
河滩上远处的雁鸟互相呼应。
诗意和赏析:
《九日晦日雨忽杂霰》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九月的寒冷景象,展现了作者对季节变迁的敏感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整首诗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关系。
首先,诗中描绘了九月天气的变幻。雨中夹杂着雪花的降落,构成了景象中的一道亮点。这种不同寻常的天气现象令南方的人们惊讶,显示出作者对自然的敏感和观察力。
其次,诗中通过对马匹和自身的描写,凸显了作者对严寒的感受。马匹因为天寒地冻而颤抖,而作者自己的瘦弱使他更加感到寒冷。这种对寒冷的描写不仅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严酷,也暗示了作者自身的困境和贫困。
然后,诗中提到了贫穷的样子以及对昔日伟人的思念。作者通过自我比较,表达了对过去英雄人物的崇敬和自愧不如。这种对历史的回溯和对过去人物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最后,诗中描绘了树林深处乌鸦频繁落下,河滩上雁鸟相互呼应的景象。这些自然的变化和互动,与人类的情感相呼应,构成了整首诗的一种意境。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与自然的交融的思考。
综上所述,《九日晦日雨忽杂霰》以简洁而细致的语言描绘了九月的景象,通过对自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境遇的感慨。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抒发,传达了一种含蓄而内敛的情感,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凄清湿高枝,散漫沾荒土。
西风忽报雁双双,人世心形两自降。不为鱼肠有真诀,谁能梦梦立清江。
揽衣起兮望秋河,濛濛远雾飞轻罗。蟠桃树上日欲出,白榆枝畔星无多。
玉界琼田处处村,群山缭白晓云昏。圣君缟素天垂应,三白飞花奉至尊。
昔君困虀盐,蓬首窗下读。秋萤屡乾死,明月以为烛。麻衣肘欲穿,才换一袍绿。岂知冷淡债,十载偿未足。书斋开冰厅,败壁数椽屋。横经缀鹄鹭,未省进凫鹜。穷通更事耳,裘扇有反覆。直今张罗地,便恐车击毂。先生粲可流,示现著冠服。从渠势炙手,了不见凉燠。小诗应大笑,笑我
门风是相门,积庆岂须论。祖德书仪在,科名榜帖存。政声闻牧竖,墨迹见花村。物论将徵用,多应入谏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