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风雨洗骄阳,满耳秋声撼我休。
梦里忽知身化羽,觉来新免汗翻浆。
可怜团扇辞人去,便有寒虫事夜长。
老大寺暗时节惯,可参随世作炎凉。
孙应时(一一五四~一二○六),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从陆九渊学。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台州黄巖尉。歷秦州海陵丞、知严州遂安县。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应辟入崈幕。后知常熟县。宁宗开禧二年改通判邵武军,未赴而卒,年五十三。有文集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烛湖集》二十卷。事见本集附编宋杨简《孙烛湖圹志》、张淏《孙应时传》。 孙应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烛湖集》爲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九月二十七日夜大风雨顿凉偶作》是孙应时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五更时分,狂风暴雨洗涤掉了骄阳的痕迹,
秋天的声音充满耳畔,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梦中,我突然感觉自己化身为一只羽毛,
醒来时,我发现自己不再被汗水湿透。
可怜那团扇告别了主人,而寒虫却找到了夜晚的活动之机。
在寺庙的黑暗时刻,老大寺已习惯了这个季节,
可以参透其中,体验世间的炎凉。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九月二十七日夜晚的大风雨,表达了孤寂和寒冷的氛围。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将自身的情感与自然相融合,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和对世事变迁的思考。诗中的梦境与现实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在梦中摆脱现实束缚的愿望和对自由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人通过描绘五更时分的大风雨,展现了自然界的威力和变幻无常的特点,同时也借此映射了人生的坎坷和无常。诗中的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和解脱的向往。团扇辞人、寒虫事夜长等描写,增加了诗词的情感色彩和意境深度。最后两句表达了对老大寺的理解,将人生的沧桑和时节变迁相联系,体现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的思考和领悟。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现实世界的触动,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谁从毫末见参天,又到苍苍化石年。万古清风吹作籁,一条寒溜滴成穿。闲追金带徒劳恨,静格朱丝更可怜。幸与野人俱散诞,不烦良匠更雕镌。
汉帝灭金镜,灵氛黯中原。山川忽破碎,海水日飞翻。蚩尤拓大旗,时拂紫薇垣。奸雄窃神器,霸王气并吞。平台起崷崒,西北眺陵园。千载乃丘墟,秋风散鸡豚。尔来值岁暮,感此摧心魂。托宿茅屋下,偃仰徒自论。中逢豫章客,夜半延青樽。酒酣起视笑,飘然虬须掀。开口复纵横,历历
诗要渊明赋,琴须宓子鸣。幸哉吾百里,行矣见双清。民瘼需绥抚,人才待作成。猪肝非我嗜,无事累高明。
君家炊饭办蔬薇,日供畦衣三阿师。海上浮杯登岸后,云间飞锡过门时。伊蒲塞作新香气,宾度卢迎老白眉。施受等心相称可,月随流水下春池。
三千丈发从渠脱,九十日春须我游。出欲草堂三五里,囊中无得一钱留。
铁牛无角卧山坡,鞭起如飞见也么。闹市横骑人不会,抬头鹞子过新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