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起郊扉念,亟回朝市辕。
君恩如父母,山迥亦乾坤。
援笔醉醒语,携筇前后村。
是非襟度外,客至总休论。
约公元一一四七年前后在世]字弥性,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中前后在世。幼好学强记,其母尝屏其所观书,几上仅余台历一册,明旦默记,纤悉不误。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调平江府学教授。五年,通判湖州。七年,以张浚荐召至阙,为秦桧所阻,出通判镇江府。十六年,为言者所劾,降二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五),自是闲退二十年。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擢光禄丞,晚知蕲州。
《觉华山居三首》是宋代仲并创作的一组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第一首:
倏起郊扉念,亟回朝市辕。
君恩如父母,山迥亦乾坤。
译文:
突然起身开启郊外门扉,急忙回到繁华的朝市之中。
主君的恩德如同父母般深厚,而这座山峰也是广阔的世界。
诗意:
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山居的生活与朝市的喧嚣之间的对比。他在山居时思念主君,感受到主君对他的深厚恩情,认为这种恩情就像父母对子女的深爱一样。同时,他也认识到山峰的广阔和壮美,感叹山峰与世界同样辽阔。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山居和朝市的不同,表达了诗人对主君的思念和对山峰的赞美之情。诗人使用了倏起、亟回等词语,展现了他快速离开山居的冲动和迅速回到朝市的急迫感。他将主君的恩情比喻为父母的爱,突显了主君对他的重视和关怀。而山峰则被描绘为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以其高远、广博的景象来衬托出主君的恩德之伟大。
第二首:
援笔醉醒语,携筇前后村。
君恩如父母,山迥亦乾坤。
译文:
拿起笔醉醒时言语流畅,随身携带竹杖游历各个村落。
主君的恩德如同父母般深厚,而这座山峰也是广阔的世界。
诗意:
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山居中的生活,他醉醒之时言辞流畅,用笔写下心中的感慨。他带着竹杖游历各个村落,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人间的风情。他再次表达了对主君恩德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再次赞美了山峰的广阔和壮美。
赏析:
这首诗继续描述了诗人在山居中的生活,他在醉醒之时笔墨流畅,用诗言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他带着竹杖前往各个村落,感受自然和人情的美好。通过描绘自己的行动和感受,诗人进一步强调了主君对他的恩德以及山峰的壮丽景象。
第三首:
是非襟度外,客至总休论。
君恩如父母,山迥亦乾坤。
译文:
是非纷争与我无关,客人到来总是停止争论。
主君的恩德如同父母般深厚,而这座山峰也是广阔的世界。
诗意:
诗人表示自己不被是非之争所困扰,对于琐碎的争议不感兴趣。当客人来访时,他们也会停止争论。诗人再次表达了对主君恩德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再次赞美了山峰的广阔和壮美。
赏析:
这首诗词强调了诗人远离是非之争的态度,他将自己与这些争论分离开来,保持内心的宁静。他认为来访的客人也会停止争论,突出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后,诗人再次赞美主君的恩德和山峰的壮丽景象,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敬意和赞美之情。
总结:
《觉华山居三首》是仲并创作的一组诗词,通过对比山居和朝市的不同,表达了诗人对主君的思念和对山峰的赞美之情。诗人将主君的恩情比喻为父母的爱,突显了主君对他的重视和关怀。同时,山峰被描绘为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以其高远、广博的景象来衬托出主君的恩德之伟大。这些诗词展示了诗人在山居中追求宁静和美好的心境,以及他对主君的忠诚和感激之情。
有意兼程去,飘然二翼轻。故乡多久别,春草不伤情。洗钵泉初暖,焚香晓更清。自言难解缚,何日伴师行。
翠华摇曳转龙荒,宣府离宫面面长。代马繁缨悬广室,胡姬妆镜挂连房。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斋舫凌湮浦,云屏入画图。日烘花炫昼,风定水明湖。布谷佩春种,提壶劝客沽。湘中无限景,赋咏继三都。
彼美宜家室,之媛友瑟琴。漆园歌未歇,沣浦佩还沉。懿范贻彤管,佳铭得藁砧。卧龙山下路,风雨乱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