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夜郁孤台上月,更从何处照诗人。
李华(约715-766),唐代散文家,诗人。字遐叔,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天宝二年(743)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使、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凤阁舍人。“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明年,因风痹去官,后又托病隐居山阳以终,信奉佛法。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作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他的文章“大抵以《五经》为泉源”(独孤及《赵郡李公中集序》),“非夫子之旨不书”。主张“尊经”、“载道”。其传世名篇有《吊古战场文》。亦有诗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诗词《句》是宋代诗人李华所作。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句
后夜郁孤台上月,
更从何处照诗人。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诗人孤独地站在郁郁葱葱的孤台上,只有月亮作为他的伴侣。诗人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思考,思考着月亮从哪个方向照耀着他,也就是思考着自己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精炼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孤台代表着诗人孤独的心境,后夜则意味着深夜的寂静。诗人与月亮相对,彼此成为彼此唯一的伴侣,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孤独与寂寞的体验。诗人思考着月亮的光芒从何处照耀,实际上也在思考自己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这里的月亮可以被视为诗人的启示和灵感之源,诗人期待着从这寂静的夜晚中获得灵感,为自己的创作提供动力。
整首诗以简练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创作灵感的追求。这种表达方式给予读者广泛的想象空间,使人们产生共鸣。这首诗所揭示的诗人的情感和追求,也体现了诗歌在宋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来从城上峰,京寺暮相逢。往往语复默,微微雨洒松。家贫初罢吏,年长畏闻蛩。前日犹拘束,披衣起晓钟。
建勋各有志,而我齿已疏。除书喜之子,试吏东海隅。满怀贮忠义,陈编陋严徐。平生困末路,龙蠖意不舒。定交青云表,凛凛国士徒。执颜肯顾我,曾未鄙非夫。破愁有斯人,我邻知不孤。危言解补天,决折已非图。成名聊尔尔,国器自时须。收功从兹始,良骥骛修途。开樽稍黔突,惭愧
意句俱到,不入深村入荒草。意句不到,珊瑚树林日杲杲。只如一言道尽,意况不及时如何。到江整套地尽,隔岸越山多。
何处云根采得来,黑龙狂欲作风雷。知师念我形骸老,教把经行拄绿苔。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皇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当时巧笑记相逢。玉梅枝上玲珑。酒杯流处已愁浓。寒雁横空。去程无记更从容。到归来好事匆匆。一时分付不言中。此恨难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