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下,黄雀飞。
禾田熟,黄雀肥。
群飞蔽空日色薄,逡巡百顷禾为稀,翾翻巧捷多且微。
精丸妙徼举辄违,乘时席势不可挥。
一朝风雨寒霏霏,肉多翅重天时非,农夫举网惊合围。
悬颈系足肤无衣,百个同缶仍相依,头颅万里行不归。
北方居人厌羔豨,咀噍聊发一笑欷。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筠州二咏 黄雀》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黄雀在秋风中飞翔,禾田成熟,黄雀变得肥壮。它们群飞时遮蔽了天空,使阳光显得暗淡;它们在广阔的禾田中来回飞舞,灵活而敏捷。它们吞咽精细的食物,技巧高超,每次都能避开障碍。黄雀们抓住了时机,利用有利的形势,不会轻易放弃。然而,一旦遭遇寒冷的风雨,它们肉体臃肿,羽毛沉重,无法适应天候的变化。农夫们张开网,将黄雀围困,它们束缚着脖颈,脚被捆绑,身上无法再覆盖一片羽毛。成百上千只黄雀挤在一个笼子里,彼此依靠,它们的头颅将被远远地运往北方。北方的人们对于黄雀已经感到厌倦,它们只是将它当做一道可笑的笑料。
这首诗以黄雀为主题,通过描绘黄雀在秋天的活动和遭遇,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观察。诗词表达了黄雀飞翔的灵活和敏捷,以及在逆境中所面临的困境。黄雀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自由,而农夫的捕捉则象征着世俗的束缚和压迫。诗人通过以黄雀为象征,表达了对自由和追求的向往,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评。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观和生物形象为基础,通过寓意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的命运和社会问题。它通过对黄雀的描绘,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预测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诗词也批判了社会对于个体的限制和压迫,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这首诗词在描写细节上生动而准确,运用了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和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黄雀飞翔的轻盈和自由,以及农夫捕捉的紧张和残酷。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摹和对生物形象的运用,展示了作者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触动。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呈现了苏辙才情横溢的写作风格。
昔卧龙公,北走曹瞒,西克刘璋。看沙头八阵,百神呵护,渭滨一表,三代文章。绝笑渠侬,平生奸伪,死未忘情履与香。筹笔处,遣子丹引去,仲达奔忙。纷纷跋扈飞扬。这老子高深未易量。但纶巾指授,关河震动,灵旗征讨,夷汉宾将《汉郊祀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到得市朝,变
旅泊青山夜,荒庭白露秋。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
酌酒长松下,垂萝拂酒杯。异禽窥药鼎,乳鹿卧书台。涧水穿林去,山云带雨回。相期同结屋,不厌野人来。
拄杖挑云上半肩,寻幽重到旧栖禅。浮生多故成南北,白发相惊问岁年。房闭松声难辨雨,山连海脉暗通泉。自从勇却长芦请,猿鹤终宵亦稳眠。
小雨暗江城,倦客寄僧榻。孤灯如秋萤,清夜自开阖。遥怜萍青青,厌听鼁合合。窗明竟无寐,卯酒倒残榼。
清风无人兼,自可入吾手。明月无人并,自可入吾牖。中心既已平,外物何尝诱。余事岂足论,但恐樽无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