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地辟帝王州,河朔风云拱上游。
雕影远盘青海月,雁声斜送黑山秋。
龙冈势绕三千陌,月殿香飘十二镂。
莫笑青衫穷太史,御炉曾见衮龙浮。
陈孚(生卒年不详),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人。宋庆历间(1041~1048),尝从郡守建阳宋贯之学。由是登第,乡人慕之,始习进士业,琼人举进士自孚始。被祀为琼州府乡贤。
《开平即事二首》是元代诗人陈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开地辟帝王州,
河畔风云拱上游。
雕影远盘青海月,
雁声斜送黑山秋。
龙冈势绕三千陌,
月殿香飘十二镂。
莫笑青衫穷太史,
御炉曾见衮龙浮。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皇家盛况,表达了对帝王统治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人以壮丽的场景和雄浑的词句,表达了对帝王的崇敬和对帝国繁荣昌盛的讴歌之情。
赏析:
首两句描述了帝王的统治地位:"天开地辟帝王州,河畔风云拱上游。"这里的"天开地辟"意味着天地为之开辟,彰显了帝王的伟大地位。"河畔风云拱上游"揭示了帝王的权威地位,周围的人和事都围绕着他。
第三四句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雕影远盘青海月,雁声斜送黑山秋。"通过雕像的倒影、青海上的明月以及雁群的呼声,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这些景象与帝王的统治地位相辅相成,形成了壮丽的画面。
最后两句描述了帝王统治下的盛况:"龙冈势绕三千陌,月殿香飘十二镂。"龙冈象征着帝国的繁荣,"三千陌"表示其辽阔的疆域。"月殿"则表达了皇家的庄严气象,"十二镂"则指代皇家的宝座和权力。这些描绘都体现了帝王的威严和帝国的盛况。
最后两句"莫笑青衫穷太史,御炉曾见衮龙浮"则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青衫穷太史"指的是诗人自己,他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历史学者,但他曾亲眼见证了帝王的盛况。"御炉曾见衮龙浮"则指诗人曾在皇宫中见到过龙袍上的龙图案,这象征着皇权和权力。这里诗人自嘲自己的身份卑微,但也通过历史的目光,对帝王的辉煌进行了叙述。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绘画般的描绘,表达了对帝王统治和帝国繁荣的赞美之情,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帝王盛况的向往。
江行初见雪中梅,梅雨霏微棹始回。莫道无人肯相送,庐山犹自过湖来。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双虬挟泓玉,奥入百转湾。向无长公诗,草木今何颜。此山二百年,偃蹇客往还。长风驾余舟,老人急开关。逢迎欠高僧,喜有识面山。平生癖幽壑,便合茅三间。君命何敢留,归棹随赐还。惭愧和光翁,笑指青童鬟。
以送之。时正之被召淮阳堂上曾相对。笑把姚黄醉。十年离乱有深忧。白发萧萧同见、渚江秋。履声细听知何处。欲上星辰去。清寒初溢暮云收。更看碧天如水、月如流。
菊露晴黄,枫霜晚翠。重阳气候偏如此。异乡牢落怕登临,吾家落照飞云是。举扇尘低,脱巾风细。灵苗医得人憔悴。灯前点检欠谁人,惟有断鸿知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