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习圣罢,乾竺化身归。
帝子传真印,门人哭宝衣。
一囊穷海没,三藏故园稀。
无复天花落,悲风满铁围。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哭宝月三藏大禅师》是唐代陈陶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大禅师宝月三藏圆寂的场景,并表达了诗人对大禅师的哀思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大致为:五峰圣人修行已完成,乾竺转世所化,回归故里。皇帝的皇子传达真印,门人们哭着送行圣师。他的胸怀如同能容下大海,现在却沉寂无声,三藏的故乡也变得冷清稀少。再也看不到清廷中的花朵飘落,只有悲壮的风声满布围栏。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宝月三藏大禅师的圆寂情景,展现了人类终有一死的触动和深情。诗人表达了对大禅师的崇敬和追思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逝者的悼念之情。
整首诗词运用了生动而深刻的意象,如“五峰习圣罢”揭示了大禅师修行的伟大成就,“乾竺化身归”表达了大禅师的转世归来,“一囊穷海没”形容了大禅师胸怀的宽广,以及“悲风满铁围”传达了悲伤和哀思的氛围。
通过对诗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禅师的敬仰和对死亡的深思,展示了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和才华横溢的创作能力。这首诗词既具有宏大的题材,又融入了自然的景象和人物的情感,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两不见。但相思。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远水犹归壑,征人合忆乡。泣多盈袖血,吟苦满头霜。楚国连天浪,衡门到海荒。何当生燕羽,时得近雕梁。
谁扰奚山众,焚林兽已穷。徙薪能远虑,下濑得深攻。南峤肩随息,中朝论愈公。但知分谤喜,宁肯自论功。
芦沟河上度旃车。行路看宫娃。古殿吴时花草,奚琴塞外风沙。天荒地老,池台何处,罗绮谁家。梦里数行灯火,皇州依旧繁华。
昨日离城市,白云空往还。松风清耳目,端的胜人间。
官闲无事只深禅,斋戒何曾废客烟。总是老夫贪佛日,未妨天眼识公年。江湖满意藏诗笥,鸥鸟无心傍客船。参井黄昏云雾里,光明犹有一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