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围南山郁冥冥,狭谷荒风驱水声。
只疑日失黄道去,又见雨含沧海生。
如催病骨夜寒入,似送客心衰思惊。
扬州青铜不在照,应有白须添数茎。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爲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着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苦雨》是宋代文学家曾巩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雾围南山郁冥冥,
狭谷荒风驱水声。
只疑日失黄道去,
又见雨含沧海生。
如催病骨夜寒入,
似送客心衰思惊。
扬州青铜不在照,
应有白须添数茎。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阴沉悲凉的景象。南山被浓雾笼罩,看不见明亮的光线,狭谷里荒凉的风声驱散着雨水。诗人感到困惑,仿佛太阳失去了黄道的轨迹,但又看到雨水中蕴含着苍茫的大海。这种景象使人联想到疾病的骨骼在寒夜中受到催逼,同时也像是送别时心灵疲惫、思虑惊扰。诗人提到扬州的青铜驱雨器不再照亮,暗示着时光流转,岁月的变迁,白发逐渐增多。
赏析:
《苦雨》以精细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忧郁的景象,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诗中的南山、雾、风、水等形象勾勒出一幅阴冷、凄凉的场景,暗合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怨。诗人以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将其与人生的沧桑、时光的流转相联系,以表达对光阴易逝、生命脆弱的感慨。
诗中使用了一系列象征手法,如“只疑日失黄道去”,暗示着诗人对时间流逝的困惑和迷惘;“雨含沧海生”,通过雨水蕴藏着苍茫大海的意象,表达了人生的辽阔和无穷;“如催病骨夜寒入”,将病态的身体与夜晚的寒冷相结合,给人以凄凉之感。
最后两句“扬州青铜不在照,应有白须添数茎”,揭示了岁月流转中的变迁。扬州青铜驱雨器的消失象征着时光荏苒,而白发不断增加则暗示着人老珠黄,时光不可逆转。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独特的意象描绘和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展现了宋代诗人曾巩的独特情感和才华。
应门有翼,羽卫斯陈。山龙衮冕,律度声身。峨峨奉璋,肃肃九宾。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吴蚕老後。
唳鹤啼猿怨满怀,烟葵露槿泪盈腮。一钩桂月千林黯,半夜松风万壑哀。不御六龙昌宝祚,遽骖八骏驻瑶台。小卧泉石膏肓了,无任冰肝玉胆摧。
萱草含丹粉,荷花抱绿房。鸟应悲蜀帝,蝉是怨齐王。通内藏珠府,应官解玉坊。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
苦心膏沐不论赀,富贵人生各有时。直使中流畏仙去,君王何啻似婴儿。
心在林泉身在城,凤凰楼下得闲名。洞中见凿寻仙路,月里犹烧煮药铛。数树异花皆敕赐,并竿修竹自天生。诗人多说离君宅,不得青苔地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