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评人物尚雌黄,草木何妨定短长。
试问清芳谁第一,蜡梅花冠百花香。
潘良贵(一○九四~一一五○),字子贱(原名京,字义荣),号默成居士,婺州金华(金属浙江)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登上舍第,爲太学博士,累迁提举淮南东路常平。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对,论何?等人不可用,黜监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召爲左(一作右)司谏,因请诛叛命者,忤时相,去职奉祠。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起爲左司员外郎,与宰相串颐浩语不合,出知严州,未几又奉祠。五年,起权中书舍人。八年,再奉祠。九年,起知明州,一年后离职奉祠。二十年,坐与李光通书,贬三官,卒(《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六一),年五十七。有《默成居士集》十五卷,已佚。清康熙初由其裔孙辑成《默成文集》八卷。《宋史》卷三七六、《宋元学案》卷二五有传。 潘良贵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校以《敬乡录》卷二(简称敬乡)所引诗。与新辑集外诗合编爲一卷。
《蜡梅三绝》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潘良贵。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旦评人物尚雌黄,
草木何妨定短长。
试问清芳谁第一,
蜡梅花冠百花香。
诗意解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蜡梅花的赞美和欣赏。诗人以蜡梅花为主题,通过对蜡梅花的比较和评价,表达了蜡梅花独特的清香和高贵的地位。
赏析:
诗的开篇写道:“旦评人物尚雌黄”,旦指早晨,评指评判,人物指其他花卉。雌黄是一种黄色的颜料,这里用来形容其他花卉的花色。诗人在这句表达了蜡梅花色的独特之处,暗示蜡梅花的色彩是与众不同的。
接着,诗人写道:“草木何妨定短长”,表示无论是草木花卉还是其他植物,它们的生长和形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没有绝对的长短之分。这里与前一句构成对比,强调蜡梅花短小的花朵并不影响它在花卉中的地位和价值。
然后,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试问清芳谁第一”,他询问谁能够与蜡梅花的清香相比拟。这里表达了蜡梅花香气的独特与卓越之处。
最后一句“蜡梅花冠百花香”为本诗的精华所在。诗人用“冠”来形容蜡梅花,意味着蜡梅花在百花中居于领先地位,具有最为出色的香气。蜡梅花的香气被赋予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其成为百花之中的佼佼者。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蜡梅花的赞美,突出了它的独特之处和高贵的地位。诗人以蜡梅花为象征,抒发了对纯洁、高雅、独立的追求和赞美之情。蜡梅花的香气被赋予了一种超越众花的意义,使其成为文人雅士心目中的理想之花。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蜡梅花的深情赞美,展示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前月海寇入郡郭,病里移家愁杀人。桃花野屋苦多雨,杨柳清江无好春。谁似庞公居陇亩,自惭杜老在风尘。草堂梦寐惊相见,把酒论诗月色新。
老火顿扫迹,颢气凝清英。病淙少栖泊,循檐听风声。桂魄未及圆,列纬已让明。银潢谁决流,静向苍旻倾。引领欲纵望,众屋高峥嵘。又成兴局促,万里孤遐征。阴墙想露溥,夕蔓粘青萤。怯冷独归户,搔头对长檠。咨嗟分赋薄,煮药过半生。随缘但顺受,境逆或渐平。年年中秋夜,裴回
满目平原百里赊,寂寥深处见人家。三间草屋无樵爨,一□□□有野花。远出小童寻路径,归来老叟带烟霞。数声起笛寒山暮,光照柴门月满斜。
四围绿水绕重重,孤阁高撑渺渺中。人在阁中忧思远,应随水到海涯东。
远山亚归云,近山留夕照。澄江横净練,怒风收众竅。东南佳山水,此地宅其要。连薨三万家,金璧互辉耀。閒房列歌舞,杰观富登眺。物理会有极,却庐成悲啸。我家三茅峰,一室倚青峭。下有荆溪水,水深鱼可钓。归欤有成计,静坐观众妙。功名付公等,连茹祗明诏。他年问无恙,短策
南禅相望无多地,深谢高轩日见过。归去山林遂閒放,却寻农圃问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