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解禅林秀,三明给苑才。
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
傍险山查立,寻幽石径回。
瑞花长自下,灵药岂须栽。
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绿苔。
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
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
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少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牀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常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採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与故人剧饮懽甚,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也。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清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当明皇时,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杜为尤,介其间能不媿者,浩然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襄阳人。开元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二。(复出一首)
诗词:《来闍黎新亭作》
八解禅林秀,三明给苑才。
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
傍险山查立,寻幽石径回。
瑞花长自下,灵药岂须栽。
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绿苔。
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
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
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
中文译文:
在闍黎的新亭上作
八次解禅林秀,三谏属于王室的才。
地处偏僻,离香界较远,心灵纯净,水亭开放。
靠山陡峭的地方立起,寻找幽静的石径回家。
瑞花自然生长,何需人工栽培灵药。
碧网交错在红树间,清泉尽头长满绿苔。
戏耍的鱼儿聚集,闲散的鸟儿来诵经。
放弃形象去领悟玄奇,忘掉言语去理解真理。
在寂静中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吟咏也只是空费心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述孟浩然游览闍黎新亭为主线,以诗人对禅境的感悟为辅助,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寂静的心境。诗中较为直接的表达了作者对于禅境的理解,以及对于世俗之喧嚣的放弃。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诗人将读者带入阳光明媚、瑞雪飘落的禅林。描述了明亮清新的树木,碧绿交纳的红树,清泉长满绿苔等景色。这些景象展示了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活力,也为诗歌增添了一份清新和豁然开朗的气息。
同时,诗人通过描述亭子的位置,傍山而建,以及沿着陡峭山形的石径寻幽探幻,体现了诗人追求虚无的禅境追寻。诗人抛弃了世俗的烦扰,寻找灵性净化,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人在表现禅境的同时,透露出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消极态度。以"八解禅林秀,三明给苑才"来讽刺人们过于纠缠于功名利禄,却忽视了精神追求。"瑞花长自下,灵药岂须栽"则是表达了对人们过度追求功利的质疑,自然的美丽何须人为的干涉。
最后的"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表达了诗人对禅境及人生真理的领悟。禅境不必追求形而上的奇景,而是要通过对自身的剖析来达到内心净化和解脱。
整首诗以描绘自然美景为主线,表达了诗人追求心境宁静和内心解脱的愿望,对于功名利禄的冷漠态度,向人们传递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美好愿景。
江行初见雪中梅,梅雨霏微棹始回。莫道无人肯相送,庐山犹自过湖来。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双虬挟泓玉,奥入百转湾。向无长公诗,草木今何颜。此山二百年,偃蹇客往还。长风驾余舟,老人急开关。逢迎欠高僧,喜有识面山。平生癖幽壑,便合茅三间。君命何敢留,归棹随赐还。惭愧和光翁,笑指青童鬟。
以送之。时正之被召淮阳堂上曾相对。笑把姚黄醉。十年离乱有深忧。白发萧萧同见、渚江秋。履声细听知何处。欲上星辰去。清寒初溢暮云收。更看碧天如水、月如流。
菊露晴黄,枫霜晚翠。重阳气候偏如此。异乡牢落怕登临,吾家落照飞云是。举扇尘低,脱巾风细。灵苗医得人憔悴。灯前点检欠谁人,惟有断鸿知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