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琅邪山》

连袤复迢嶢,峰峦架泬寥。
流名自东晋,积翠满南谯。
洞碧通仙界,溪明润药苗。
古台临海日,绝顶见江潮。
杉影拏云暗,泉声出竹遥。
庙碑传汉祖,寺额认唐朝。
旱岁时沾稼,灵踪合禁樵。
诗章因我盛,屏障遣谁描。
近住人多秀,频登酒易销。
图经标八绝,灊霍合相饶。

作者介绍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授成武县主簿。雍熙元年(九八四),迁知长洲县。端拱元年(九八八)应中书试,擢直史馆。次年迁知制诰。淳化二年(九九一),爲徐铉辨诬,贬商州团练副使。五年,再知制诰。至道元年(九九五)兼翰林学士,坐谤讪罢知滁州,未几改扬州。真宗即位,復知制诰。咸平元年(九九八)预修《太祖实录》,直笔犯讳,降知黄州。四年移知蕲州,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今残存卷六至卷十三等八卷)。《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王禹偁诗,前十一卷以《四部丛刊》影印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配吕无党钞本《小畜集》爲底本,校以清光绪会稽孙星华增刻本(简称孙本)、清干隆平阳赵熟典刻本(简称赵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江南图书馆藏经锄堂钞本(简称经锄堂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宋文鑑》等书引录。第十二卷以孙星华增刻本《小畜外集》爲底本,参校上海函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影宋写本(简称影宋本)、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简称清抄本)以及《山右石刻丛编》等书引录。第十三卷录集外诗及断句,其中《吴郡志》所收《赴长洲县作》三首,已合併编入《小畜集》同题诗中。又《小畜外集》卷六误收他人诗三首(其中二首爲杜甫诗),已删去。

作品评述

《琅邪山》是一首宋代王禹偁的诗词。这首诗描绘了琅邪山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连袤复迢嶢,
峰峦架泬寥。
流名自东晋,
积翠满南谯。

这首诗以连绵不断的山峦和高耸入云的峰峦来描绘琅邪山的壮丽景色。琅邪山因其美丽而闻名,自东晋时期以来一直流传着美名。山上郁郁葱葱的翠绿植被遍布南谯地区。

洞碧通仙界,
溪明润药苗。
古台临海日,
绝顶见江潮。

诗中提到琅邪山的洞穴清澈见底,仿佛通向仙境。溪水明亮,滋润着山间的草木和药材。古老的台地俯瞰着海面,可以看到江潮拍打在山顶上。

杉影拏云暗,
泉声出竹遥。
庙碑传汉祖,
寺额认唐朝。

山上的杉树投下浓密的阴影,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泉水的声音从远处的竹林中传出,给人以宁静的感受。山上的庙宇和碑文传承着汉朝的历史,寺庙的额额则承认了唐朝的功绩。

旱岁时沾稼,
灵踪合禁樵。
诗章因我盛,
屏障遣谁描。

诗中提到即使在干旱的年份,山上的庄稼仍然茁壮成长,显示出山神的庇佑。山中的灵气和禁止砍伐的规定使得山林得以保护。诗人自豪地说,这些诗篇的盛名是因为他的创作,但他也在问,除了他之外还有谁能够描绘出这样的景色。

近住人多秀,
频登酒易销。
图经标八绝,
灊霍合相饶。

最后,诗人提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琅邪山附近居住,因为这里的景色优美。他们经常登山游玩,使得山下的酒馆生意兴隆。诗人自豪地说他的诗篇标志着八绝诗的新境界,灊霍则指的是他的作品与其他诗人的作品相比同样出色。

这首诗通过描绘琅邪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展示了诗人对山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己创作的自信和对其他诗人的挑战。整首诗以其华丽的描写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王禹偁的才华和对美的追求。

  • 《赴举出山留寄山居郑参军》

    还如费冠卿,向此振高名。肯羡鱼须美,长夸鹤氅轻。理琴寒指倦,试药黑髭生。时泰难云卧,随看急诏行。

  • 《侄孙诗》

    寿母重孙始见渠,天教四世保同居。精神已是千金子,事业应须万卷书。亲戚满前非落寞,杯盘随分不萧疏。晬盘先揽文房宝,他日无优入异闾。

  • 《宝冠寺》

    山多猿鸟群,永日绝嚣氛。一涧水流出,几房僧共闻。拄筇黏落趺,拂石动寒云。谁昔来营此,寻碑看记文。

  • 《金谷园》

    当年歌舞时,不说草离离。今日歌舞尽,满园秋露垂。

  • 《长安路(一作韩翃诗)》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结束趋平乐,联翩抵狭斜。高楼临远水,复道出繁花。唯见相如宅,蓬门度岁华。

  • 《日出吟》

    日出百鸟喜,覊人懒举眸。长恨年光缓,禄养未可求。若至年光过,高堂又白头。义和君有知,奈我心悠悠。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