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已识雪髯翁,线去丝来信不通。
觌面相呈了无得,岩前万窍自号风。
李洪(一一二九~?),字可大(《宋诗纪事补遗》卷六一),扬州(今属江苏)人。正民子。宋室南渡后侨寓海盐、湖州。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一一五五),官监盐官县税。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永嘉监仓。未几,奉召入临安任京职,官终知藤州。有《芸庵类稿》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五卷。事见宋陈贵谦《芸庵类稿序》及本集诗文。 李洪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老人亭》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李洪。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在梦中遇见的老人的场景,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传达出深刻的诗意。
译文:
梦中已识雪髯翁,
线去丝来信不通。
觌面相呈了无得,
岩前万窍自号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梦境中与一个名叫“雪髯翁”的老人相遇为主题。诗中的老人有着长满白雪般胡须的面容,给人一种古朴、慈祥的形象。
第二句表达了作者与老人的联系和信息交流的困难。作者想要与老人交流,但通过线索追寻的信件却无法传达心意,这种无法沟通的状态使人感到无奈和寂寞。
接着,诗人描述了与老人面对面的场景,但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或答复。触面相见,却是一片空白。这种无法交流、无法呈现真实情感的境况,使人感到失望和无助。
最后两句以岩石前的万窍自号风来结束。这里的岩石象征着岁月的沧桑和坚定不移的存在。岩石前的“万窍自号风”表达了自然的声音,仿佛岩石在吹响风的号角,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和无尽的回应。这种对自然力量的描绘,与前文中作者与老人无法交流的情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和无法逾越的隔阂。
整首诗以简洁、深邃的语言表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隔膜和沟通的困难。通过对梦境中老人的描绘和情景的对比,诗人抒发了对于人际交流的渴望和对于真实沟通的无奈,同时也展示了自然的庄严和无情。这种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故山无期大刀头,黄尘溽暑未罢休。步云之篇忽我投,便见冰玉悬清秋。顺兴山川甲闽瓯,无风万壑松飕飕。步云之人人品优,御风御寇真其俦。仙人乘槎凌斗牛,回环十见天星周。猿鹤忽惊空蕙帐,周家正要磻溪望。
贵邑清风满,谁同上宰心。杉松出郭外,雨电下嵩阴。度雁方离垒,来僧始别岑。西池月才迥,会接一宵吟。
南山石嵬嵬。松柏何离离。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洛阳发中梁。松树窃自悲。斧锯截是松。松树东西摧。特作四轮车。载至洛阳宫。观者莫不叹。问是何山材。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被之用丹漆。熏用苏合香。本自南山松。今为宫殿梁。
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莫向尊前惜沈醉,与君俱是异乡人。
仙苑蟠桃不老春,三千年实荐芳新。锡开王母瑶池宴,满簇金盘寿圣人。虽云绝品,未足为珍。幸有菩提真妙果,年年同献佛生辰。
东骛并偏门,篮舆兀睡昏。纺灯穿壁罅,吠犬闯篱根。久客悲行役,清愁怯梦魂。余生犹几出,回首付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