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嫌智巧累形躯,欲就田翁学破除。
百岁用痴能几许,救吾黥劓可无余。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老嫌》是一首宋代王安石创作的诗词。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老嫌智巧累形躯,
欲就田翁学破除。
百岁用痴能几许,
救吾黥劓可无余。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自己聪明才智的烦恼以及对老年智慧的思考。作者将自己形容为智慧过剩而身体疲惫的老人,渴望能够效仿田翁(指田文昌)的学习态度来克服这种困扰。田翁是宋代末年的一位著名学者,他以诚实、朴素和对学问的追求而闻名。作者通过对田翁的崇敬表达了自己对智慧的重新认识和追求,试图通过学习田翁的品质来摆脱自身的烦恼。
赏析:
这首诗以自嘲和自省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智慧的反思。作者意识到智慧并非一切,有时聪明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困扰和疲惫。他希望通过学习田翁的朴素和诚实,摆脱这种困境。诗中的“百岁用痴能几许”表达了作者对老年智慧的怀疑,认为在面对百岁之年时,痴愚或许更加有用。最后一句“救吾黥劓可无余”传递了作者的渴望,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和改变自己的智慧,摆脱生活中的困境和痛苦。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智慧和学习的思考。通过对田翁的称颂和自我反省,表达了对智慧的重新评估和对朴素品质的向往。这首诗启示人们在面对智慧和学识时,要保持谦逊和朴素的态度,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故人漂泊客江乡,夜雨相思夜更长。经岁不来来又去,端如鸿燕递相望。
江山万里忆徐州,十月迎风度小舟。极目不知天外景,乱云遥接水中丘。此身五十昔未到,著语再三今可酬。欲把边尘聊一洗,只今更吸大江流。
妾心如镜面,一规秋水清。郎心如镜背,磨杀不分明。
笋充庖,日百尾。千角鹿,九首虺。心生窍,浑沌死。搜中林,撅稚子。腹便便,老饕耳。
土床纸帐卧幽寂,枕上细听城上更。榾柮烧残地炉冷,喔咿声断天窗明。风霜欲透草茨屋,盐酪不下荠糁羹。犹恨扶犁老无力,向来枉是请躬耕。
灯火希疏夜向中,追凉只与热相逢。意行行到新桥上,两岸无人四面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