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颐江畔,问收拾多少,山光水色。
此是朝宗东去路,准拟鸣鼍浮鹢。
儒馆英游,侯藩贤望,便合还丹极。
九重渴想,甘泉闻道虚席。
因念北阙同朝,西州联事,久矣心相得。
邂逅天涯拚一笑,洗我尘胸俗臆。
报国无功,归田有兴,寤寐松坡侧。
他时音问,且凭来信鳞翼。
京镗(一一三八~一二○○),字仲远,晚号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歷知江州瑞昌县。孝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累迁右司郎官。金人弔高宗丧,镗爲报谢使。还,除权工部侍郎。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授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召爲刑部尚书。五年,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除知枢密院事,累迁左丞相。与韩侂胄共执国柄,申党人之禁。六年卒,年六十三。有诗集七卷、词集二卷,均佚。事见《诚斋集》卷一二三《京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九四有传。今录诗二首。
这首诗词《酹江月(次眉州李大著韵)》是宋代京镗创作的。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颐江畔,问收拾多少,山光水色。
这是朝廷东去的路,预备鸣鼍浮鹢。
儒馆英才游,侯藩贤士,便合还丹极。
九重渴望,甘泉传来虚席。
因思念北阙同朝,西州共事,长久以来心相得。
偶然相遇于天涯,拼尽一笑,洗净我尘胸俗臆。
报国无功,归田有兴,醒来睡去在松坡旁边。
他日有音问,就凭借来信的鳞翼。
诗意:
这首诗以江畔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与追求。诗中首先描绘了江畔的山光水色,营造出宁静美丽的环境。然后,诗人提到了朝廷东去的路,预备鸣鼍浮鹢,这可能是指作者自己或其他士人将要离开朝廷,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儒馆中的英才游学之士和侯藩的贤士,暗示了自己身处的学术环境和社会关系。诗人表达了对学术成就和官职荣誉的向往,同时也意味着他渴望在学问上有所造诣,进一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诗中还有对甘泉的向往,甘泉是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无上的荣誉和富足。九重渴望表示诗人对这种荣誉的渴求。然而,虚席的传闻让诗人感到苦闷和失望,因为他尚未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接下来,诗人回忆起与同僚和友人的种种交往和合作,表达了对这些友情和默契的珍视。他们共同探讨学问,共同承担事业,心意相通已有很长时间。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展望和希望。他希望即使离开了朝廷,也能与友人保持联系,通过来信传递彼此的消息和问候。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江畔的景色和描绘内心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与追求。诗中运用了一些意象和象征,如山光水色、鸣鼍浮鹢、儒馆英才、甘泉等,增加了诗词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整首诗词情感丰富,既有对荣誉和成就的向往,也有对友情和默契的珍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纷繁复杂。通过诗词的赏析,读者可以感受到宋代士人的思考和追求,同时也能从中汲取一些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启示。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充满了对理想和抱负的追求,以及对友情和人际关系的重视,呈现了宋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一秋无雨亦无风,比似常年迥不同。鼻观了无分别想,道人结心本来空。
玉砌雕阑,朱门紫陌,争似道人茅宇。尊有新醪,盘无兼味,自傍小溪垂缕。富贵何淫,贱贫亦乐,此外更无他语。有时将明月为家,或共白云为侣。还俯视、六合之间,茫茫何物,不入灵台丹府。绿水青山,野花啼鸟,已把此心留住。梦熟黄梁,尘飞沧海,转首便为千古。问雪堂、归去何
满院荼蘼开尽,杜鹃啼梦醒。记晓月、绿水桥边,东风又、折柳旗亭。蒙茸轻烟草色,疏帘净、乱织罗带青。对一尊、别酒初斟,征衫上、点滴香泪盈。几度恨沈断云,飞鸾何处,连环尚结双琼。一曲琵琶,湓江上、惯曾听。依依翠屏香冷,听夜雨、动离情。春深小楼,无心对锦瑟、空涕零
历历愁心乱,迢迢独夜长。春帆江上雨,晓镜鬓边霜。啼鸟云山静,落花溪水香。家人亦念我,与汝黯相忘。
相逢不用蚤,论交宜晚岁。平生易诸公,斯人真可畏。见之三伏中,凛凛有寒意。名下今有人,胸中本无事。神物护诗书,星斗见光气。惜无千人力,负此万乘器。生前一樽酒,拨弃独何易。我亦奉斋戒,妻子以为累。子如双井茶,众口愿其尝。顾我如麦饭,犹足填饥肠,陈诗传笔意,愿立
燕鸿望南飞,春至还北去。托食波浪中,潇湘几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