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中兴相,名高北斗南。
茂弘恢远量,安石畅玄谈。
六策陈丹扆,三休寄梦庵。
人亡今孰赖,忧国意如惔。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沖,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爲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爲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着由其子玶编爲《屏山集》二十卷,胡宪爲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李丞相挽诗三首》是宋代刘子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文武兴盛之际,李丞相名声高耸,如北斗星照耀南方。他的功业辉煌,影响深远,他的言谈畅达,宛如安石畅谈玄理。他提出了六策,对国家政务发表了深刻的见解,他三次请辞,寄情于梦庵。如今人已逝去,那个能够拯救国家的人在哪里?忧国之情如同惊愕。
诗意:
这首诗词是刘子翚以挽诗的形式,表达对李丞相的赞美和思念之情。诗中借用了北斗星的比喻,将李丞相的声望比作北斗星照耀南方,形容他在文武兴盛时期的卓越地位和影响力。诗人称赞李丞相的才智,将其与安石相比,认为他的言谈非常有深度,能够畅谈玄理。诗人还提及了李丞相提出的六策和三次请辞,以及他对梦庵的倾诉,表达了对李丞相的敬佩和思念之情。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当今局势的忧虑,感叹没有人能够像李丞相那样拯救国家,忧国之情油然而生。
赏析:
这首诗词以李丞相为主题,通过对他的事迹和才华的赞美,展现了他在宋代文武兴盛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卓越影响力。诗人运用了北斗星的比喻,将李丞相的声望和地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诗人还对李丞相的才智和见解进行了赞美,将他与安石相提并论,突显了他在政治和学术上的重要贡献。诗人通过提及李丞相的六策和三次请辞,以及寄情于梦庵,展现了李丞相的坚持和深思熟虑之处,使诗词更具情感和思想深度。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当今局势的忧虑和对李丞相的思念之情,使整首诗词具有时代感和情感共鸣。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李丞相的讴歌,展现了他的伟大和留下的印记,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李丞相的敬仰之情。
秦楼花发时,秦女笑相随。及到秋风日,飞来欲问谁。似厌栖寒菊,翩翩占晚阳。愁人如见此,应下泪千行。
我有一机,直下示伊。青天霹雳,电卷星驰。德山临济,棒喝徒施。不传之妙,於汝何亏。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冉冉青衫客,悠悠白发人。乱山孤驿暮,长路百花新。终岁行他县,全家望此身。更思君去就,早晚问平津。
圣贤不得见,道散固已久。学者多自贤,鲜肯事师友。颠冥声利中,悔吝皆自取。动言无媿作,未知果然否。寡过云未能,先圣欣善诱。凛凛孟氏言,几希异禽兽。参乎病知免,遂使启足手。宁知起易箦,又在此段后。吾侪况小人,气质素凡陋。以其所以养,孝道亦何有。勉前类水马,立处
渺渺长淮路,秋风落木悲。乾坤限南北,胡虏迭兴衰。志士言机会,中原入梦思。江湖好山色,都在夕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