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处轸游念,芒鞋筇杖俱。
溪寒卧虹饿,路暗垂雪腴。
冈树鸠呼雨,田家鸡告晡。
此心亮谁语,三绕石浮屠。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礼大阳明安塔道中得句》是宋代释正觉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佳处轸游念,
芒鞋筇杖俱。
溪寒卧虹饿,
路暗垂雪腴。
冈树鸠呼雨,
田家鸡告晡。
此心亮谁语,
三绕石浮屠。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阳明山安塔道中的旅途中的心境和所见所感。诗人身着朴素,行走在美丽的山水间,感受着大自然的宏伟与静谧。他在清寒的溪水旁躺下,凝望着遥远的彩虹,感到饥饿。路途阴暗,飘落的雪花映衬出寂静的氛围。山上的树木中传来鸠鸟的呼叫,农田中的鸡儿也在报晚。诗人思绪万千,内心充满着一种明亮的感悟,但他不知道该向谁述说。他的心境与周围的石头浮屠相互辉映,形成了一种意境的共鸣。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诗人内心的独白,展示了一种寂静而明亮的心境。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在山水间行走的情景,同时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敬畏之情。他在寒冷的溪水旁休憩,凝望远处的彩虹,形成了一幅美丽而宁静的画面。通过描述路途的阴暗和雪花的飘落,诗人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环境的宁静和孤寂,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农田中的生活声音,增添了一丝生动的气息。
诗人的内心也成为诗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内心明亮而富有感悟,但又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心境与周围的石头浮屠相呼应。石头浮屠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符号,代表着宁静与智慧,与诗人内心的明亮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美的共鸣。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诗人清寂的心境和对自然美的赞叹,从而唤起读者对大自然与内心世界的共鸣。它展示了宋代文人的修身养性之风,体现了佛教文化对诗人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性的关注。
每因种树悲年事,待看成阴是几时。眼见子孙孙又子,不如栽竹绕园池。
不驰骏马驾青牛,西度函关紫气浮。文字五千传道德,仅同释教让儒流。
较猎燕山经几春,雕弓白羽不离身。年来马上浑无力,望见飞鸿指似人。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吾闻古君子,介介励其节。入门疑储宫,抚己思鈇钺。志者若不退,佞者何由达。君臣一殽膳,家国共残杀。此道见于今,永思心若裂。王臣方謇謇,佐我无玷缺。如何以谋计,中道生芽蘖。宪司遵故典,分道播南越。苍惶出班行,家室不容别。玄鬓行为霜,清泪立成血。乘遽剧飞鸟,就传
英主龙飞嗣位来,洮东首奏捷师回。若评后圣勋臣序,功占凌烟第一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