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下朱阑小魏红,一枝浓艳占春风。
新闻洛下传佳种,未必开时胜旧丛。
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爲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祐四年(一○五二),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至和元年(一○五四),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泉州。嘉祐五年(一○六○),召爲翰林学士、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孝宗干道中,赐謚忠惠。有《蔡忠惠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蔡襄诗九卷,以明万历四十三年陈一元校,朱谋玮、李克家重校《蔡忠惠集》四十卷本爲底本(藏上海图书馆),校以明万历四十四年蔡善继双瓮斋刻《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本(简称蔡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天启二年丁启濬、顔继祖等刻《蔡忠惠诗集全编》二卷本(简称诗集,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端明集》四十卷本(简称四库本),近人朱翼庵影印《宋蔡忠惠公自书诗真迹》(简称手迹)。集外诗另编一卷。集中卷七《度南涧》“隠隠飞桥隔野烟”,《入天竺山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清尊”,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爲张旭诗,《蔡忠惠诗集》有注,以爲洪迈误收,今仍保留原状。
《李阁使新种洛花》是宋代文学家蔡襄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堂下朱阑小魏红,
一枝浓艳占春风。
新闻洛下传佳种,
未必开时胜旧丛。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洛阳城中一株新引进的洛花。作者以鲜艳的描写表达了这朵花的美丽和吸引力,并暗含着对传统洛花的质疑。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洛阳城中一株新引进的洛花,展现了蔡襄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首两句中,作者以鲜明的色彩描绘了这朵洛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表达了对新事物的赞美和喜爱。然而,接下来的两句诗却带有一丝犹豫和不确定。作者提到这朵新引进的洛花传为美谈,但并不确定它是否能够超越传统的洛花。这里透露出作者对于新事物是否能够胜过传统的疑虑和思考。
整首诗词以洛花为象征,折射出作者对于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思考。传统的洛花代表了过去的辉煌和文化传统,而新引进的洛花则象征着新事物的涌现。通过对比新旧洛花的开放时间,作者表达了对于传统的怀念和对于新事物的期待。诗词中的犹豫和不确定,体现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思考和思索。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洛花的描写和对传统与新事物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思考和疑虑。它展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于新事物的期待,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之子蕴琅玕,幽轩足考槃。茏葱烟翠湿,琐碎日光寒。似向兰亭见,全胜墨三看。是中虽信美,未可懒弹冠。
客路行多少,干人无易颜。未成终老计,难致此身闲。月兔走入海,日乌飞出山。流年留不得,半在别离间。
春来脚不踏青青,梦里还家梦又醒。一树垂杨楼外绿,莺声不似故园听。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放下著,须弥山。分明北斗面南看。没丝毫,相阻拦。休儱侗,莫颟顸。含元殿上问长安。欲归家,行路难。放下著,须弥山。百斛油麻水上摊。欲成团,真个难。除有累,去痴顽。无心犹是隔重关。到其中,方是安。
渺渺云山去几重,依依独听广陵钟。明朝借问南来客,五马双旌何处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