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笑南泉老古锥,住山情况了无依。
解使木人来买米,和光风月正先知。
奇奇,柳眼桃腮总是机。
寸草不生千万里,出门春色供依依。
痴痴,三千不惜换骊珠。
若问普庵来意处,光明遍匝体如如。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李光远宅籴米》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李光远宅籴米
堪笑南泉老古锥,
住山情况了无依。
解使木人来买米,
和光风月正先知。
奇奇,柳眼桃腮总是机。
寸草不生千万里,
出门春色供依依。
痴痴,三千不惜换骊珠。
若问普庵来意处,
光明遍匝体如如。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李光远宅中米谷的故事为题材,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和人情境遇的感悟和思考。
诗的开头以讽刺的语气表达了对南泉老古锥(可能指南泉和尚)的嘲笑,暗示他对宅中情况漠不关心。接着,诗人描述了解使木人来买米的情景,表现了李光远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未来的预见。这种和光风月正先知的意象表明了李光远对自然和人事的洞察力。
在描绘李光远的形象时,诗人运用了奇奇柳眼桃腮的形容词,突出了他机智聪明的特点。接下来,诗中出现了寸草不生千万里的景象,表现了李光远宅外的荒凉,但他出门时的春色却依然美好,映衬出他对自然之美的珍视。
最后两句表达了李光远的豪情壮志,他愿意不惜代价去换取骊珠(一种珍贵的宝石),以表达他对事业的追求和价值观的坚持。
诗的结尾提到普庵(可能指诗人自己)来李光远宅的目的,表示他所见到的光明已经遍布了一切事物,体现了普庵的宽广和深邃的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李光远宅中的情况和李光远本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智慧、美好和追求的赞美。同时,诗中的一些隐喻和比喻也增添了诗意的层次和深度。
壮节无双独占春,灵根谁肯混凡尘。有时雷雨掀天地,疑是苍龙独奋身。
万事罢经营,悠然心太平。甘餐随日足,美睡等闲成。处处佳风月,人人好弟兄。神仙不须学,券内有长生。
璋公不出院,群木闭深居。誓写一切经,欲向万卷馀。挥毫散林鹊,研墨惊池鱼。音翻四句偈,字译五天书。鸣钟竹阴晚,汲水桐花初。雨气润衣钵,香烟泛庭除。此地日清净,诸天应未如。不知将锡杖,早晚蹑空虚。
玉龙垂尾。望阙角_峣,如侵云里。明璧榱题,白银阶陛,平日世间无是。静久声鸣槛竹,夜半色侵窗纸。最奇处,尽巧妆枝上,低飞檐底。当为。呼游骑。嗾犬擎苍,腰箭随邻里。藉草烹鲜,枯枝煎茗,点化玉花为水。未挹瑶台风露,且借琼林栖椅。眩银海,待斜披鹤氅,骑鲸寻李。
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一不芳菲。初开缘叶阳先唱,次发红花阴后随。常道只斯为日用,真源返覆有谁知。报言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强嗤。
我欲留秋住,寒衣不忍裁。归期何用速,尚有小桃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