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梨花意更长,好将素质殿红芳。
若为寄与江南客,枉是杨梅忆庚郎。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梨花》是一首宋代晁说之创作的诗词。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来临时梨花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梨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中的第一句“春到梨花意更长”表达了春天到来时,梨花的花期更加延长,意味着梨花的美丽和芬芳将持续更久。这句话通过描绘春天的变化,展示了自然界的生机和美好。
接下来的一句“好将素质殿红芳”描绘了梨花的颜色和质地。梨花的花瓣洁白如素,而花蕊却呈现出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使得梨花更加美丽动人,也体现了诗人对梨花的细腻观察和赞美。
最后两句“若为寄与江南客,枉是杨梅忆庚郎”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念之情。诗人希望将这首诗寄给远方的江南客人,但他觉得这样做是多余的,因为这首诗无法表达他对杨梅和庚郎的深深思念之情。这里的杨梅和庚郎可能是诗人的亲友或恋人,诗人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对他们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梨花的美丽和春天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它展示了诗人对细节的观察和对情感的表达,给人以美好的意境和共鸣。
闭门群动息,积雪透疏林。有客寒方觉,无声晓已深。正繁闻近雁,并落起栖禽。寂寞寒塘路,怜君独阻寻。
尺书不寄海天遥,两见春风换柳条。台阁竞瞻官济济,山林谁问□萧萧?月明故国人情别,花落江城客思饶。记得旧时携手处,酒酣曾过饮虹桥。
惯分符竹理疲民,来往贤星又两春。语到江山端有助,化行风俗自还淳。我知既去思何武,人叹无从借寇恂。别酒径须拼一醉,他时良会恐无因。
惨淡南宫铩羽翰,空归座席甫能安。魂收长夜棺寻闭,泪洒残春袖未乾。老母始甘无禄釜,世人今转薄儒冠。土中犹动难平恨,月照孤魂桂影丹。
薄宦仍多病,从知竟远游。谈谐叨客礼,休浣接冥搜。树好频移榻,云奇不下楼。岂关无景物,自是有乡愁。
一编用刘汉,谁似进履生。同吟谢世书,我尝羡弥明。昭文倦袖手,此曲宁亏成。屠龙与澼洸,付渠自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