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台上望,答子五言诗。
客路八千里,乡心十二时。
孟劳欣已税,区脱未相离。
忽报江南使,新来贡荔枝。
王清惠,约活动于宋度宗咸淳至元世祖至元(1265—1294)前后。宋度宗昭仪。恭帝德佑二年(1276),临安(今浙江杭州)沦陷,随三宫一同被俘往元都,后自请为女道士,号冲华。现存诗四首,词一首,皆融个人遭遇与国破家亡、去国怀乡于一炉,为亡国遗民长歌当哭之作,格调低回悲壮。
王清惠:南宋末年的宫庭女官(昭仪)、词人。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元兵攻入临安,宋理宗谢后、宋度宗全后不顾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反对,带领年仅六岁的宋恭帝(赵显)出降。
三月,王清惠随恭帝及帝宫三千人作俘北上。王清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途径北宋时的都城汴梁夷山驿站,在驿站墙壁上题词《满江红·太液芙蓉》。这是清惠留下的唯一一首词。据说此词被数月后也被挟迫北行的谢太后看到,因而传遍中原。是时,文天祥正囚于金陵,见到此词,不仅和了一首,还又代作了一首,可见两人灵犀之同一。其他词人,如邓光荐、汪元量等皆有词相和。
王清惠至上都(今蒙古正蓝旗东),授瀛国公书,汪元量以黄冠道人身份南归时,王清惠曾作《送水云归吴》相赠。后,挽髻为道,道号冲华,客死北地。
《李陵台和水云韵》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王清惠。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李陵台上望,答子五言诗。
客路八千里,乡心十二时。
孟劳欣已税,区脱未相离。
忽报江南使,新来贡荔枝。
译文:
站在李陵台上眺望,回答子的五言诗。
客途千山万水,思乡之心十二个时辰。
孟劳已经纳税,区脱尚未分离。
突然传来江南使者的消息,带来了新鲜的贡品荔枝。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离乡在外的感受和思念之情。李陵台是一个高处的地方,视野开阔,作者站在那里向远方眺望,思念故乡。他用五言诗回答了一个问题,具体内容不详。诗中提到了长途旅行的辛苦和漫长,客路千山万水,已经走了八千里,但是思乡之情仍然强烈,每个时辰都感受得到。孟劳指的是古代的纳税人,意味着作者已经履行了自己的义务,但还未能与家乡真正相聚。然后突然传来了江南使者的消息,带来了江南地区特产的新鲜荔枝,这也许是一种慰藉和期盼,让作者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关怀。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作者离乡在外的心情,展示了旅途的辛酸和思乡之痛。作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和思念之情。诗中的景物描写简练而有力,通过对客路的描绘,增强了离乡之苦的感受。孟劳欣已税,区脱未相离这句表达了作者已经完成自己的义务,但仍然渴望能与家乡团聚。最后,江南使者带来的贡品荔枝象征着家乡的关怀和温暖,给了作者一些慰藉和期盼。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思念,同时也展示了离乡在外的辛酸和期盼。通过对客路的描绘和孟劳的提及,诗中的情感更显真实和深沉。这首诗词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传递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给人以共鸣和感动。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电掣半空云黯黮,船浮积水浪凭陵。茫然不辨身何处,犹喜东南见塔灯。
手劚风烟不占多,春来物物是阳和。极知山与诗为地,老去无诗奈若何。
一梦江湖费五年。归来风物故依然。相逢一醉是前缘。迁客不应常眊矂,使君为出小婵娟。翠鬟聊著小诗缠。
喜逢二室游仙子,厌作三川守土臣。举手摩挲潭上石,开襟斗薮府中尘。他日终为独往客,今朝未是自由身。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六峰应笑人。主
银漏滴。午夜平康巷陌。双掩兽环人语寂。余香无处觅。回首旧游踪迹。绀碧染衣犹湿。一饷沈吟谁会得。月明春店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