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劄枯藤立晚风,山光不与水俱东。
苹花落尽芦花老,地阔天高一个鸿。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号平斋,于潜(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授如皋簿。继中教官,调饶州教授。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后随崔至蜀,歷通判成都府,知龙州。理宗朝,召爲秘书郎,以言事忤史弥远,罢。弥远死,以礼部员外郎召,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忠。有《平斋文集》三十二卷。《咸淳临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传。 洪咨夔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刻《平斋文集》爲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语口号、帖子词等及从《诗渊》等书辑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礼灭翁退天台能仁院归梁渚一绝寄之》是宋代洪咨夔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礼灭翁退天台能仁院,归梁渚一绝寄之。
倒劄枯藤立晚风,山光不与水俱东。
苹花落尽芦花老,地阔天高一个鸿。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洪咨夔有感于时光流转,寄托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感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首句“礼灭翁退天台能仁院”指的是故人退隐于天台能仁院。作者用“礼灭翁”来形容故人退隐,表示故人以礼为准则,退隐于山林之间。接下来的“归梁渚一绝寄之”表明了作者将这首诗寄给故人,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枯藤倒劄、立于晚风之中,形象地表现了岁月的消逝和生命的枯萎。山光不与水俱东,表明山光和水势的流动方向不一致,暗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最后两句“苹花落尽芦花老,地阔天高一个鸿”则进一步强调了时光流转和生命的短暂。苹花凋谢、芦花老去,寓意着岁月的流转和事物的更替。而“地阔天高一个鸿”则描绘了一只孤雁高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追求和壮志的向往。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通过细腻而准确的描绘,诗中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追求自由与壮志的渴望,给人以深深的共鸣和思考。
周公歌七月,耕稼乃王术。宣王追祖宗,考牧与宫室。甘棠能听讼,召伯圣人匹。後生论常高,於世复何实。
屋角羲娥转两轮,今朝水帝又司辰。山家尝稻知良月,野径寻梅见小春。一岁坐看除得尽,百年正与死为邻。谁能思许无穷事,闭合开炉但饮醇。
与姊别时啼,头比姊肩低。几年不见姊,眉与姊夫齐。春兰秋菊各芳泽,花蚤花迟总堪惜。生憎一对似花人,恼杀十年花下客。花时能几何,客恨不胜多。翻作相思树,缠丝复绕萝。鸳鸯宿海底,好梦落风波。空有青衫泪,双弹向翠蛾。寂寂杨花坞,迢迢桃叶渡。长江南北头,总是相思路。
惠持游蜀久,策杖欲西还。共别此宵月,独归何处山。对鸥沙草畔,洗足野云间。知有玄晖会,斋心受八关。
僧寺聚观刊石处,人家传写挂牌时。
生绢六幅淡墨图,伊人笔端有造化。骅骝汗血捉电光,牯牸倦耕眠草下。陂塘漠漠烟雨后,出水群鱼戏潇洒。细看物物有生意,不比寻常能画者。请君就此三景中,挥毫添我作渔翁。岸头孤石持竿坐,白鹭同居莆苇丛。有时寻诗出游衍,款段徐行山路远。奚奴逐后背锦囊,木杪斜阳鸦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