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生食指动晨餐,拗项蒸毛忽满盘。
总为饥驱嗟我老,未能饱死笑人单。
不除豪气杯中兴,空有功名镜里看。
菽水虽贫归去好,白头慈母要团栾。
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初爲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歷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爲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爲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爲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两日绝市无肉举家不免蔬食因书数语》是宋代诗人虞俦的作品。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两天无法购买到肉食,只得全家以蔬菜为食的情境,以及在读书中找到慰藉的心情。
诗词中的意象描绘了怪异而贫乏的生活场景。作者描述自己伸出饥饿的手指,但只能享用清淡的蔬菜作为早餐;头脖子扭曲的鹅肉蒸得松软,却只充满了盘中,无法填饱作者的肚子。这种食物的匮乏使作者感叹自己的年老,无法满足温饱的需求,只能以微笑面对生活的艰辛。同时,他也感叹自己的豪气和功名虽然在镜子中看得见,却无法填充饥饿的空虚。
然而,尽管菽水(即豆汤)虽然简单贫寒,但对作者而言却是一种宝贵的回忆,因为它代表着家乡的温暖和母爱的呵护。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白发慈母的思念,他渴望能够与母亲团聚。
这首诗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物质匮乏和内心的愁苦,展示了作者在贫困环境中通过读书来寻求心灵慰藉的坚强意志。它反映了宋代文人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仍然能够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阑:栏)
颍阳道士青霞客,来似浮云去无迹。夜朝北斗太清坛,不道姓名人不识。我有龙团古苍璧,九龙泉深一百尺。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
小桃小杏红,和雨和烟瘦。不是点燕脂,素面偏宜酒。也是惯伤春,可惜闲时候。正要画眉人,与作双蛾斗。
飞屐来登最上峰,千山拥翠景无穷。遥看云影参差外,静听泉声断续中。今日黄花重九约,何时青眼一尊同。好天风月閒相寄,早晚南来有过鸿。
子肉可疗亲,或曰不敢毁。不见母生儿,生死一间耳。此身母之身,非可认为己。杀身可救母,当还爱一死。天理通神明,寸肤直糠秕。苟能充此心,是即学曾子。
狗子佛性无,宝剑出规模。落在将军手,横按立当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