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予营北渚,数至两山间。
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
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
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
祗应身後冢,亦是眼中山。
且复依山住,归鞍未可攀。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两山间》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诗词。该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的喜爱和对离别的忧愁。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自予营北渚,数至两山间。
我自己来到北渚,数次来到两座山之间。
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
沿路上我热爱山好,离开山时却为难前行的路途。
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
山上的花朵清亮如水,山鸟与云彼此自由自在。
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
我想离开山去,但山却劝我回来。
祗应身后冢,亦是眼中山。
也许是因为我的坟墓在山后,所以山对我来说也是眼中的山。
且复依山住,归鞍未可攀。
我还是选择依山而居,未能归来的鞍马也难以攀登。
这首诗词的诗意是表达了作者对山的深厚感情。作者自己多次来到两座山之间,他热爱山的美景,但同时也感到离开山后的路途艰难。山上的花朵清丽如水,山鸟和云彷佛在闲逸地享受自由。尽管作者有离开山的念头,但山却仿佛在劝他回来。可能是因为他的坟墓在山后,所以山对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最后,作者选择继续依山而居,而未能归来的鞍马也变得难以抵达。
这首诗词通过对山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山的热爱和对离别的忧愁之情。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人生选择和命运的思考,表达了一种无法舍弃山的情感与执着。整体上,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王安石独特的山水情怀,给人以深思和回味。
积水深无际,神龙此屈蟠。媚川珠彩动,射斗剑光寒。燕脯谁能寄,犀灯岂易看。负书当瑞圣,何若蛰洪澜。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初放到沧洲,前心讵解愁。旧交容不拜,临老学梳头。禅室白云去,故山明月秋。几年犹在此,北户水南流。
退迹依三径,辞荣继二疏。圣情容解印,帝里许悬车。已去龙楼籍,犹分御廪储。风泉输耳目,松竹助玄虚。调护心常在,山林意有馀。应嗤紫芝客,远就白云居。
高僧如云不受缚,乌藤五尺陪行脚。几年陈迹旋磨牛,一日横空出笼鹤。江山悠远天宇阔,眼力穷时吟吻渴。含新嚥秀入清脾,蔬笋敢污甘露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