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到监州兴渐多,人生四十未蹉跎。
自嫌朱绂生门调,直要青云取世科。
新喜雁名传日下,暂题试笔寄岩阿。
山翁只作书生看,不识前呼导玉珂。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林大年殿直金轮院读书有寄》是宋代诗人强至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监州仕途的心境和追求,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以及对仕途上升和功名成就的渴望。
诗词以自述者的身份展现了他事业的发展和人生的思考。作者在官场打拼,虽然已经四十岁,但他并没有感到时间的浪费。他自嘲自己不善于游说拉拢,而是直接追求进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赢得官场上的机遇。
诗中提到作者的名字开始传播,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后,他以此为契机,写下这首诗寄给岩阿,试图通过这首诗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思考。
在诗的结尾,作者提到自己是一个山翁,只是一个平凡的书生,无法辨认出前呼导玉珂。这句话意味着作者对于权贵和权力的追逐并不感兴趣,他更关注于自己的学问和修养,以及通过书本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整首诗以自嘲和自省的口吻写就,展现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冷静观察和对于理想的追求。他对功名利禄并不迷恋,更注重自己的学识和内心的净化。这种对于人生和仕途的独特看法使得这首诗充满了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深度,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子对于功名与学识的矛盾与思考。
还如费冠卿,向此振高名。肯羡鱼须美,长夸鹤氅轻。理琴寒指倦,试药黑髭生。时泰难云卧,随看急诏行。
寿母重孙始见渠,天教四世保同居。精神已是千金子,事业应须万卷书。亲戚满前非落寞,杯盘随分不萧疏。晬盘先揽文房宝,他日无优入异闾。
山多猿鸟群,永日绝嚣氛。一涧水流出,几房僧共闻。拄筇黏落趺,拂石动寒云。谁昔来营此,寻碑看记文。
当年歌舞时,不说草离离。今日歌舞尽,满园秋露垂。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结束趋平乐,联翩抵狭斜。高楼临远水,复道出繁花。唯见相如宅,蓬门度岁华。
日出百鸟喜,覊人懒举眸。长恨年光缓,禄养未可求。若至年光过,高堂又白头。义和君有知,奈我心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