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叠小山亭馆静,落花红雨园林。
画楼风月想重临。
琵琶金凤语,长笛水龙吟。
青眼已伤前遇少,白头孤负知音。
苔墙藓井夜沉沉。
无聊成独坐,有恨即沾襟。
刘过(一一五四~一二○六),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復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崑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明陈谔《题刘龙洲易莲峰二公墓》)。有《龙洲道人集》十五卷。事见元殷奎《復刘改之先生墓事状》、杨维桢《宋龙洲先生刘公墓表》、明万历《崑山志》卷三。 刘过诗,以原八千卷楼藏明嘉靖刊《龙洲道人诗集》(十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龙洲集》(简称四库本)、《江湖小集》(简称江湖集),汲古阁影宋抄本《宋群贤六十家小集·龙洲道人集》(简称六十家集)文字与《江湖小集》基本相似,酌予出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临江仙》是宋代刘过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数叠小山亭馆静,
落花红雨园林。
画楼风月想重临。
琵琶金凤语,
长笛水龙吟。
青眼已伤前遇少,
白头孤负知音。
苔墙藓井夜沉沉。
无聊成独坐,
有恨即沾襟。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边仙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友谊的珍视。
赏析:
诗的开篇描述了小山亭馆静谧的景象,数重叠的山峰将小山亭围绕,景色宜人。接着描绘了落花纷纷的红雨,落在花园里,如同一片红色的雨幕。这里的花园被诗人赋予了红雨的美丽景象,给人以浪漫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提及了画楼,意味着他对过去的回忆和思念。画楼是美好的回忆的象征,风月指的是美好而浪漫的景色。诗人意犹未尽,希望再次体验过去的美好时光。
在诗的后半部分,琵琶和长笛的音乐声响起,分别各自表达了琵琶的婉转和长笛的悠扬。琵琶发出金凤的声音,长笛则发出水龙的吟唱声。这些音乐声代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绪,使诗词更富有意境和感染力。
接着,诗人提到了青眼已伤前遇少,白头孤负知音。这表明诗人已经失去了年轻时的那份真挚友谊,白发孤单地背负着对知音的愧疚。这是对友情的珍视和懊悔的表达,也反映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友谊的思考。
诗的最后两句是对诗人内心孤独和不满意境的抒发。诗人感觉无聊,只能独自坐着度过时光,而心中的不满意境则使他沾湿了衣襟。
整首诗词以描绘江边仙境为背景,通过对景物和情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友谊的思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孤独。这种抒发情感的手法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得诗词富有意境,引起读者的共鸣。
檐滴萧萧静,微凉午睡宜。莺簧有余韵,蚁穴不多时。篆尽回风灭,花阴晚日移。觉来无一事,追梦续新诗。
久别形容改,相逢涕泪收。少陵歌里哭,元亮饮中忧。岩瀑和冰下,溪楂避石流。故园春早动,归计莫悠悠。
糟丘尽醉国人狂,谁似东家礼义乡。万卷短檠磨岁月,一生寒砚敌水霜。饭牛坐待扶桑白,战马初归塞草黄。奏牍三千君未晚,殿帏正要上书囊。
閒居百封书,总为一片石。窗中列远岫,所欠者灵壁。吴甥手持来,知向何许得。铿锵发金声,温润见玉色。诸峰扫空翠,一水界山白。嵁岩出其间,如月挂虚碧。坐令所珍藏,不作一钱直。吾虽甚爱之,子亦有此癖。归与霅溪旁,从汝旧知识。欲去复迟迟,摩挲遂移刻。
早向短李客南康,晚识渠家玉润郎。自笑头颅并目睫,依然如鼠复如麞。
头陀独宿寺西峰,百尺禅庵半夜钟。烟月苍苍风瑟瑟,更无杂树对山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