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头陀修苦行,头上头发毿毿。
身披一副醦裙衫。
紧缠双脚,苦苦要游南。
闻说度牒朝夕到,并除颔下髭髯。
钵中无粥住无庵。
摩登伽处,只恐却重参。
邹浩(1060—1111)字志完,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临江仙》是宋代诗人邹浩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修行苦行的头陀,他头上的头发长而散乱,身穿一件粗糙的麻衣。他紧紧地包裹着双脚,苦苦地要前往南方。据说他每天都能到达目的地,除了下巴上的胡须之外,脸上没有一丝一毫的胡子。他没有粥可以吃,也没有庵堂可以住宿。他在摩登伽(音译,古代制作佛像的场所)停留,只是担心重返尘世的纷扰。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有个头陀修苦行,
头上头发毿毿。
身披一副麻裙衫,
紧缠双脚,苦苦要游南。
闻说度牒朝夕到,
并除颔下髭髯。
钵中无粥住无庵,
摩登伽处,只恐却重参。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头陀的形象,表达了修行者追求解脱和超越尘世的意愿。头陀是佛教中修行苦行的僧人形象,头发散乱和身穿麻衣都是修行者简朴苦行的象征。他紧紧地包裹双脚,象征着他坚持不懈地向南方修行前进。诗中提到头陀每天都能到达目的地,除颔下的胡须之外,脸上没有胡子,这说明他的修行十分严苛,追求内心的净化和超脱。
诗中还描述了头陀的生活环境,他没有粥可以吃,也没有庵堂可以住宿,只能在摩登伽停留。这表明他处于一种隐居的状态,远离尘嚣和物质的纷扰。然而,尽管他在摩登伽停留,他仍然担心再次回到尘世,重新陷入纷扰和烦恼之中。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头陀的形象和生活状态,表达了修行者超脱尘世的追求和对修行道路的坚持。它反映了佛教文化中对于修行者的理想形象和修行过程的思考,同时也传递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境界。
春物与愁客,遇时各有违。故花辞新枝,新泪落故衣。日暮两寂寞,飘然亦同归。
天上吹箫玉作楼,蟠桃熟後更无忧。内家报喜车凌晓,太史占祥斗挂秋。龙得一珠应献佛,虎生三日便吞牛。鲁元福禄何人似,坐见张敖数子侯。
峡畔寻常有虎踪,峡中闻说有蛟龙。心知峭壁生如剑,目送清波去似弓。绕树尽皆青薜荔,举头忽见白芙蓉。西风为我吹残酒,最喜千峰翠色浓。
独树村边落照,短篷江上回风。沙草微含烟碧,溪花半带雨红。
粉壁通莲径,扁舟到不迷。苇声过枕上,湖色满窗西。但见修行苦,谁论夏腊低。闲看种来树,已觉与身齐。
眉黛弯新月,瞳人剪碧波。态浓娃馆妓,腰细楚宫娥。缓踏金莲步,新翻《白雪》歌。轻颦迷下蔡,妙舞绝阳阿。寝阁珠为网,妆楼锦作窝。梨花香玉破,柳穗郁金拖。瑟柱锵鸾凤,尊罍列象牺。宝钗横玉燕,彩帔砑银鹅。小汗肌香腻,微酣脸晕酡。樱唇朱滴滴,鸦髻黑峨峨。司马怜琴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