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招相劝欢流霞,鬓乱秋霜发乱华。
所记莫非前甲子,凡经多是老官家。
共夸今日重孙过,更说当时旧事呀。
言语丁宁有情味,后生无笑太周遮。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林下五吟》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邵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相招相劝欢流霞,
鬓乱秋霜发乱华。
所记莫非前甲子,
凡经多是老官家。
共夸今日重孙过,
更说当时旧事呀。
言语丁宁有情味,
后生无笑太周遮。
诗意:
《林下五吟》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的景象,诗人邀请朋友一起欣赏天空中流动的霞光。他的鬓发已经斑白,像秋霜一样凋零,但内心依然怀有青春的豪情。他回忆了过去的岁月,不禁感慨万千,其中所记载的往事多与官员家族有关。他和朋友们互相夸奖如今的后辈们,同时又聊起过去的旧事。他的言辞温和,充满了深情,而年轻人则不禁笑他过于周详。
赏析:
《林下五吟》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夕阳下的流动霞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诗人邵雍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流动的霞光、鬓发的凋零,以及青年和老年之间的对话,展现了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
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官僚体制的批判。他提到所记载的往事多与老官家有关,暗示了官僚主义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他对这种现象的不满。诗人将自己和朋友们的对话交织在诗中,展示了年轻人对老辈的尊敬和嬉笑怀疑的态度,彰显了不同年龄层之间的差异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整首诗以平和、温情的语调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思。诗人用“相招相劝”来邀请朋友一同欣赏流动的霞光,这种邀请和欣赏的姿态暗示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中的丁宁言辞和言语中的情味,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柔情与克制。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它以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诸峰回合处,古木抱松林。月占秋廊静,云侵昼殿阴。有泉通石眼,不火沸池心。洗净多生垢,天风更梵音。
才高孰谓文中龙,返使伊人思谢公。烟飞露滴玉池空,雪莲蘸影摇秋风。
妙则不粗,湛则不浑。妙湛而照,莹然亡痕。云山是主,水月无根。瘦坐一默,虚融六门。窍作风籁,华含春恩。相承个事,子子孙孙。
抵死漫生要见,偷方觅便求欢。十分赢得带围宽。划地如今难恋。枕畔水沉烟尽,床头银蜡烧残。鸳衾不觉夜深寒。记取有人肠断。
归老何妨驾鹿车,平生风雪惯骑驴。鬓毛白尽犹耽酒,目力衰来转爱书。止足极知于道近,痴顽更喜与人疏。著身莫怪无闲处,地肺天台尽有余。
云影昼沉沉,云边草径深。树为幽鸟宅,山是隐人心。静室无他物,清风寄一琴。调高唯自识,不问有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