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景聊摅抱,凭栏几荡魂。
槛虚从四面,江阔奈孤根。
幽径薜萝色,小山苔藓痕。
欲依师问道,何处系心猿。
罗隐,字昭谏,余杭人。本名横,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从事湖南淮润,无所合。久之,归投钱镠,累官钱塘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着作佐郎,奏授司勋郎。朱全忠以谏议大夫召,不行。魏博罗绍威推为叔父,表荐给事中,年七十七卒。隐少聪敏,既不得志,其诗以风剌为主,有《歌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编诗十一卷。 罗隐,字昭谏,余杭人。本名横,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从事湖南淮润,无所合,久之,归投钱镠,累官钱塘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着作佐郎,奏授司勋郎。朱全忠以谏议大夫召,不行。魏博罗绍威推为叔父,表荐给事中,年七十七卒。隐少聪敏,既不得志,其诗以风剌为主,有歌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编诗十一卷。 罗隐,字昭谏,余杭人。本名横,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从事湖南淮润,无所合,久之,归投钱镠,累官钱塘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着作佐郎,奏授司勋郎,朱全忠以谏议大夫召,不行。魏博罗绍威推为叔父,表荐给事中,年七十七卒。隐少聪敏,既不得志,其诗以风剌为主,有歌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编诗十一卷。 罗隐字昭谏,余杭人。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卒,年七十七。补诗一首。
《灵山寺》
晚景聊摅抱,
凭栏几荡魂。
槛虚从四面,
江阔奈孤根。
幽径薜萝色,
小山苔藓痕。
欲依师问道,
何处系心猿。
中文译文:
在灵山寺晚景下,
我倚着栏杆默默思考。
栏杆在四面空旷虚无中,
宽广的江水究竟如何固守孤岛?
幽静小径上,蔓绕的薜萝呈现出深绿色,
小山上的苔藓留下岁月的痕迹。
我想跟师父请教修行之道,
可是我的心终究是留在何处呢?
诗意和赏析:
《灵山寺》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山水诗。诗中,他描绘了灵山寺的晚景:四面空旷的栏杆下,他凭栏而立,默默地思考。
诗人从江岸边凭栏而望,凝望着深远、辽阔的江水。他思考着宽广的江水与孤独的山岛之间的对比:江水宽广而奔腾,而孤独的山岛则矗立在江中,和周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象征着人类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宽广世界的思考。
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灵山寺内。他看到了幽静小径上蔓绕的薜萝和小山上的苔藓。薜萝以深绿色映衬出寺内的宁静,而苔藓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更加凸显出灵山寺的历史与静谧。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修行之道的疑惑。他渴望向师父学习,寻求真理与解答,但是他意识到自己的心还停留在尘世之中。他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将心静下来,修行却不得其门而入。
整首诗以深邃静谧的意境展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思索和对人生的反思。通过景物的描写和心境的转换,诗人传达了人们在追寻内心宁静与真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以及对无奈和困惑的抱怨。
胜景门闲对远山,竹深松老半含烟。皓月殿中三度磬,水晶宫里一僧禅。
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壮心未肯逐樵渔,秦运咸思备扫除;剑贵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 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三策举扬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殿内一处起金房。并胜余人白玉堂。珊瑚挂镜临网户。芙蓉作帐照雕梁。房栊宛转垂翠幕。佳丽逶迤隐珠箔。风前花管扬难留。舞处花钿低不落。阳台通梦太非真。洛浦凌波复不新。曲中唯闻张女调。定有同姓可怜人。但愿私情赐斜领。不愿傍人相比并。妾门逢春自可荣。君面未秋何意冷。
雄雌双好鸟,托栖空树中。有蛇出傍穴,喷毒气如虹。半夜此惊飞,瞥目随西东。有喙不能达,啼云复啸风。回翔隔岁月,老木高童童。眼生众禽噪,虽近未由通。昨朝烟雨晦,并翼向幽丛。鹰鸇尚横集,扬扬意无穷。
网得金鳞不忍烹,一瓯春菜眼偏明。逢君强赋湖阴曲,顾我方趋日照城。散坐酴醿留客醉,过庭鹎鵊为谁鸣。还朝密迩非轻别,知有蒲轮访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