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灵山总有缘,晓无逗霭晚无烟。
横眠吴楚中央地,高拄东南半壁天。
芝草本为人所上,水晶犹得气之偏。
山灵还有中原意,更为时生十数贤。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歷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爲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爲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灵山》是宋代诗人曾丰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三次经过灵山总有缘,清晨无雾晚上无烟。
横卧在吴楚之间的中央地带,高举在东南方的半个天空。
芝草原本是人类所能攀登的,水晶还能吸纳不同的气息。
山灵还保留着中原的精神,更孕育出了十位杰出的贤人。
诗意:
《灵山》通过对灵山的描绘,展示了自然山川的神奇与灵动,以及山脉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诗人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人类对山川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中原文化的赞美,以及灵山所孕育的众多英才。
赏析:
这首诗以灵山为背景,通过对山川之美的描绘,展现了灵山的神奇气质。诗人通过"三过灵山总有缘"的描述,暗示了自己多次到访灵山的缘分与机缘。清晨无雾、晚上无烟的描绘,突出了灵山清新幽静的氛围。
"横眠吴楚中央地"和"高拄东南半壁天"这两句,通过对位置的描绘,表达了灵山在地理位置上的独特之处。诗人将吴楚之间的中央地带作为自己横卧的位置,将东南方的半个天空作为自己高举的象征,强调了灵山的巍峨壮丽。
"芝草本为人所上,水晶犹得气之偏"这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灵山所具备的特殊品质。将芝草比喻为人类所能攀登的象征,将水晶比喻为能够吸纳不同气息的物质,突出了灵山的独特性和灵气。
"山灵还有中原意,更为时生十数贤"这两句,强调了灵山所蕴含的中原文化和历史。山灵承载了中原的精神,同时也孕育了许多杰出的贤人。这表达了诗人对中原文化的敬仰和对灵山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赞美。
总体而言,《灵山》通过对灵山的描绘,展现了山川之美和自然的灵动气质。诗人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入了对中原文化的歌颂与赞美,将山川与人文相结合,表达了对自然和文化的敬畏之情。
官居何以涤冥烦,喜有厅西北涉园。白日渐长公事少,红英已尽叶阴繁。渌波似镜池能照,巧舌如簧鸟解言。风景只随人意好,昔贤何事厌湘沅。
独妙先天学,恭惟击壤翁。返观心是易,万化出胸中。
出郭断虹雨,倚楼新雁天。三杯古榕下,一笑菊花前。入市子鱼贵,堆盘牡蛎鲜。山僧惯蔬食,清坐莫流涎。
明时乞得水云身,白首扶衰又见春。横木门幽谢来客,独辕车小避行人。湘湖水长蕝丝滑,兰渚泥融箭茁新。处处酒墟皆可醉,不辞微雨垫吾巾。
玄化浩无极,岂为万物私。燕坐观物化,荣悴故有时。春林著寒葩,犹记去年枝。日暮还复殒,委运不可羁。天机自高下,时命非所知。变化纷万感,逝者长如斯。谁能渺独立,终古以为期。大钧播万物,静观自森著。倏见朝华荣,夕殒亦何遽。升沈信天机,高下两无据。世眼空纷籍,往事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