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宁与心为仇,斤斧侵凌自不休。
水玉比来闻长价,市人无数起相雠。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灵山》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灵山宁与心为仇,
斤斧侵凌自不休。
水玉比来闻长价,
市人无数起相雠。
中文译文:
灵山与人心为敌,
不断受到斧斤的侵凌。
近来水中的玉石价格飞涨,
市井中无数人为争斗而起。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动荡的社会景象。灵山象征着一种纯净、美好而宁静的境界,而人心却常常与其对立,受到来自内外的破坏和侵害。斧斤的侵凌意味着人们对灵山的掠夺与破坏,水玉价格的上涨则反映了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市井之中不断发生争斗和冲突。
赏析:
王安石以简练凝练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诗中的灵山可以视作一个理想国、理想社会的象征,而人心的对立则代表了现实社会中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斧斤的侵凌象征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们对利益的无止境追逐。水玉价格的上涨,则暗示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过分追求,导致社会上的冲突和对立不断升级。
这首诗词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和不满。它呼唤人们应当珍爱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美好,并警示人们要从物质追求中解脱出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整首诗词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社会批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阳灵配德,阴魄昭升。尧坛凤下,汉室龙兴。伣天作对,前旒是凝。化行南国,道盛西陵,造舟集灌,无德而称。我粢既絜,我醴既澄。阴阴灵庙,光灵若凭。德馨惟享,孝思烝烝.
不须乐府说无愁,不用尊前著杜秋。已把宦情同嚼蜡,便将世事等藏钩。
世言富贵昜得家世难有贤,父兄子弟未渠贤。君不见祖孙父子兄与弟,根兰树玉枝亦桂。魏晋以来谁子家,只数江淮一王氏。世言淮水若绝渠不昌,不知淮水有绝渠更长。请看南朝到吾宋,中间人物无阙空。有曾有且继茂弘,即今紫枢继子明。昔缯一人今三人,後者玉振前金声。阿枢更有金
彩云易向秋空散,燕子怜长叹。几翻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僝僽一回亲。归鸿旧约霜前至,可寄香笺字。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
自性圆融不碍为,浮云枯木任风吹。莫怪道人无伎俩,犹如浮木歇盲龟。应化非真不逆心,有无俱遣道须成。相逢便肯无空过,合浦桥边验果因。
文身太伯甘斥卤,缄口铜人舌微吐。借资墨客富濡沫,骨醉唇香登燕俎。半熟含酒老饕赋,此翁仅可闯堂户。班班隽永带神液,入室真味翁未睹。菊坡风裁黄豫章,如食蝤蛑江{摇扌换虫}柱。盘餐尽废太瘦生,格远调高自清苦。子蛤遣汝到眉案,努力去为酒中虎。末下鹹豉有何好,犹侣莼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