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腰石有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乾。
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龙泉寺石井二首》
山腰石有千年润,
海眼泉无一日乾。
天下苍生待霖雨,
不知龙向此中蟠。
中文译文:
山腰的石头经过千年的滋润,
海眼泉从未干涸过一天。
天下苍生期待着滂沱的雨水,
却不知龙是否蜿蜒在这里。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龙泉寺的两首关于石井的诗。第一句描绘了山腰的石头经历了千年的潮湿,说明它们一直都能获取到充足的水分。第二句说海眼泉从未干涸过一天,意味着这个泉眼的水源十分丰富。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天下苍生都期待着雨水的滋润,但却不知道龙是否隐藏在这个石井之中。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中的石井和泉眼,以及与之相关的龙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水资源的渴望和依赖。山腰的石头和海眼泉都象征着水的丰富和持久,而天下苍生则期待着滂沱大雨的降临,以滋润大地和人们的生活。诗中的龙则象征着神奇和力量,它的存在与否成为人们心中的谜团。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自然界的景观,同时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渴望。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词具有一种神秘而富有情感的氛围,给人以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君能为置后,此意不可忘。峣峣峙头骨,正好玉其相。
百辟欢呼降庭辰,金樽献酒愿千春。延年不假丹砂效,享寿全由圣德新。古物进来兼药鼎,画图呈处有仙人。君恩若赏歌诗意,应念甘泉待从臣。
楼台横复重,犹有半岩空。萝洞浅深水,竹廊高下风。晴山疏雨后,秋树断云中。未尽平生意,孤帆又向东。
环子受兵火涴,梅姬如玉雪清。二妃未免遗恨,三郎可煞无情。
鼻端栩栩师南华,脚步落落邱东家。一春多病守窗户,仰看蛛网粘杨花。
芦荻中间一港深,蒌蒿如柱不成簪。正愁半日无村落,远有人家在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