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将寻壑复经邱,潄石何妨更枕流。
得法龙须随七祖,休官郎将继牛头。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诜通判庐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调徽州司户参军。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爲太学录,累迁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兼权中书舍人兼权给事中。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因缴驳龙大渊、曾觌除知閤门事,奉祠。干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剑州。六年,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八年,兼权中书舍人时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阁待制、侍讲,累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七年,除参知政事。九年,除知枢密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绍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兴府。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未几,爲韩侂胄指爲僞学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开禧三年(一二○七),赐謚文忠。生平着书八十一种,有《平园集》二百卷。事见本集卷首年谱,《宋史》卷三九一有传。 周必大诗,以清黄丕烈校跋并抄补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宋开禧二年刊本(简称宋本,原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校者校补及异文甚伙,部分有判断,不少仅罗列未定。整理时凡异文与宋本相同,文义且无窒碍者,概从宋本。四库本错夺衍倒极多,而编次较底本、宋本合理,从四库本。编爲十四卷。
这首诗词是宋代周必大创作的《龙堂院宗慜写真求赞次七兄韵》。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
相互相将寻找幽壑,再次经过邱山,
清澈的石头又能阻止我枕着流水。
得到了龙须的传承,与七位祖先同行,
辞去官职,继续牛头山的修行。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与七兄弟一同寻找幽壑的经历,他们重新经过了邱山,继续寻找宁静幽深的地方。诗人用"潄石"来形容清澈的石头,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赞美。他表示即使有石头阻挡也不妨碍他枕着流水,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向往。
诗中提到的"龙须"是指修行佛法的传承,意味着诗人得到了前辈的教诲和指导,继承了他们的智慧和修行方法。"七祖"指的是七位前辈或祖师,他们的教导对诗人的修行道路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辞去官职,选择继续在牛头山修行的决心。这可以被理解为诗人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舍弃尘世名利,专心追求心灵的升华和超越。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修行思想的表达为主线,展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和修行境界的追求。它融合了自然与人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修行道路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追求自我境界提升的心理状态。
晦庵寄我溧阳书,报道今为建业居。作客遽经三岁久,赋诗应尽六朝余。莫将明月夸鱼目,自昔盐车羡蹇驴。期子归来趁鲜健,老无筋力事犂锄。
花叶自低昂,攀折人不舍。偷实定短人,朔辩愧黄马。
芙蓉开过雨初晴。曲池平。画桥横。耿耿银河,遥下蘸空明。一舸吴松归未得,聊共住,小蓬瀛。问君何事引前旌。趣归程。背高城。鱼鸟三年,谁道总无情。试遣他年歌此曲,应尚记,别时声。
何处春来,试烦君向钗头看。舞翻飞燕。已拂春风面。白玉圆钿,酌酒殷勤劝。深深愿。愿长□健。岁与春相见。
六用门头,力战争夺,钥杀贼阵云横。群魔窜入藕丝孔,竟挽天河洗甲兵。凌烟阁就,汗血功成。高枕圆蒲尘梦破,隔窗幽鸟话升平。灼然如是,千圣同盟。诸禅德,若也脚跟浮逼逼,画堂立变铁围城。
少小有高志,思与古人亲。二十学文史,三十穷典坟。坐观世间事,抱火厝积薪。此心虽炯然,不敢以告人。君门深九重,欲陈谅何因。